16世纪时代的英国教育思想9篇

时间:2022-08-18 14:00:01 思想汇报 浏览次数:

16世纪时代的英国教育思想9篇16世纪时代的英国教育思想 分类编号:——密级:——单位代码:—100—65学号:!三!Q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6世纪时代的英国教育思想9篇,供大家参考。

16世纪时代的英国教育思想9篇

篇一:16世纪时代的英国教育思想

编号:——密 级:——单位代码:—100—65学号:!三!QQ生QQ昼Q天滓师苊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生姓名:

 值连妊 申请学位级别:

 亟±申请专业名称:

 世昼史研究方向:

 地区国另0史指导教师姓名:

 孙童田 专业技术职称:

 数援提交论文日期:

 2Q!鱼生5目

 天津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学位论文《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天津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本人所知,论文中除已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锄嘶吼础年s月如日天津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系本人在天津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天津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天津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将论文加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编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本人授权天津师范大学,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本学位论文属于(请在以下相应方框内打“√”);保密口,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不保密团作者签名:伯惶名写日期:西砖年g月秀日导师签名:钐互、幻日期:≯砖年(月知日

 关于同意使用本人学位论文的授权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是国家科技部直属的综合性科技信息研究禾1111务机构,是国家法定的学位论文收藏单位,肩负着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文献保障的任务。从六十年代开始,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国家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国家科技部的委托,对全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进行全面的收藏、加工及服务,迄今收藏的国内研究生博/硕士论文已经达到100多万册。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水平的体现,是研究人员辛勤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社会和人类的共同知识财富。为更好的利用这一重要的信息资源,为国家的教育和科研工作服务,在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c袐甆N-V齳裑fbg/O醏oxzvb@T孲N齡朠QlS鴅b臹v_S裗鷭了《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加工和服务任务,通过对学位论文全文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建成全国最大的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进行信息服务。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开发建设目的和使用的相关情况,g,N篬fOM嫼e嘚:梌O輀茓篹s癱坓CN-V齳裑fbg/O醏oxzvb@T孲N份有限公司将本人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进行信息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汇编、复制、发行、信息网络传播等),同时本人保留在其他媒体发表论文的权利。论文题目:《墓国文艺复送吐翅的数查滏毕业院校:

 丞洼娅范太堂毕业时间:2Q!鱼生2县论文类型:博士论文口硕士论文博士后研究报告口同等学力论文授权人签字:,7多压石芍日期:纠锌1月70H函口

 中文摘要英国曾经作为世界上“日不落帝国”,不仅其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而且其教育史在近代史上也是颇有地位的。而作为英国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阶段一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则可以让我们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英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再者,研究该时期的教育对于笔者即将从事教育行业也大有裨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英国的教育在文艺复兴时期经历了从中世纪教会教育逐渐向近代世俗教育的转变过程。该时期教育的发展不仅摆脱了中世界神学的束缚,带来了知识世俗化和科学化的价值取向,它更多地是推动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的欧洲中世纪教育充满了上帝的神性,中世纪英国的教育深深烙上了宗教的印记,教会为培养上帝忠实的仆人致力于文化教育。14世纪中后期,由欧洲大陆传来的文艺复兴开始在英国发展,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英国的新学术。1s世纪新学术开始在英国传播,它深刻影响了英国的学校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使得英国的教育呈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和较世俗的新气象。但此时,教会仍在教育上占据主导地位。16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宗教改革的发生,英国的教育观念又进一步朝着世俗化发展。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教育观念变化已经将人看作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追求自我价值的人。此外,不同社会群体受教育的状况也推动了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发展。关键词:英国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社会

 AbstractBritain used to be an empire of the sun,not only its politicalsystem had aprofound effect,but also its history of education is influentialin recent times.As animportant stage of the transition period—theRenaissance education Can let USunderstand Britain’S many aspects,such as social,economic and political content froma cultural perspective,which has a certain academic value.What is more,to study theperiod of education is helpfulforthe author who isgoing tobe engaged in theeducation career,which has a certain practical value.British education has experienced from medieval church education to seculareducation in the Renaissance.The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not only getrid of the bondage of the world intheology,but also has brought the secularknowledge and scientificvalue orientation,it makes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modem.In European medieval Christian culture is the mainstream education full of god"sdivine,medievalBritain education deeply branded with the religion,church,tocultivate the faithful servant of god.In mid and late 1 4th century,the Renaissancefrom the European continent began in Britain,Britain’S new academic is affected.Newacademicbegan to spread in Britain in the1 5th century,it profoundly affected theBritish form of school eduction and the change of the content,Britain’S educationpresents a kind of individualism and the secular new atmosphere.But at the moment,the church iS still dominant in education.As t11e religious reformation in the 1 6th—century,British education ideas have developed toward secularization deeply.Humanism ideological tre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ducation concept has changedto an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the pursuit of self-worth.In addition,the state ofdifferent socialgroups affected by education,which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society.KeV words:

 British Renaissance humanist educationsociety

 目录中文摘要⋯⋯⋯⋯⋯⋯⋯⋯⋯⋯⋯⋯⋯⋯⋯⋯⋯⋯⋯⋯⋯⋯⋯⋯IIABSTRACT⋯⋯⋯⋯⋯⋯⋯⋯⋯⋯⋯⋯⋯⋯⋯⋯⋯⋯⋯⋯⋯⋯⋯⋯⋯⋯⋯⋯⋯⋯⋯..I I绪论⋯⋯⋯⋯⋯⋯⋯⋯⋯⋯⋯⋯⋯⋯⋯⋯⋯⋯⋯⋯⋯⋯⋯⋯⋯⋯⋯⋯⋯⋯⋯⋯⋯⋯⋯l一、选题依据和意义⋯⋯⋯⋯⋯⋯⋯⋯⋯⋯⋯⋯⋯⋯⋯⋯⋯⋯⋯1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4第一章英国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教育的产生⋯⋯⋯⋯⋯⋯⋯⋯⋯.5第一节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5第二节英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8第二章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变化⋯⋯⋯⋯⋯⋯⋯⋯⋯⋯⋯⋯12第一节学校资源的发展⋯⋯⋯⋯⋯⋯⋯⋯⋯⋯⋯⋯⋯⋯⋯⋯⋯12一、基础教育的发展⋯⋯⋯⋯⋯⋯⋯⋯⋯⋯⋯⋯⋯⋯⋯⋯⋯..12二、高等教育的发展⋯⋯⋯⋯⋯⋯⋯⋯⋯⋯⋯⋯⋯⋯⋯⋯⋯..14第二节人文主义教育的目标、内容及教学方法⋯⋯⋯⋯⋯⋯⋯17一、教育目标⋯⋯⋯⋯⋯⋯⋯⋯⋯⋯⋯⋯⋯⋯⋯⋯⋯⋯⋯⋯..17二、教育内容⋯⋯⋯⋯⋯⋯⋯⋯⋯⋯⋯⋯⋯⋯⋯⋯⋯⋯⋯⋯..18三、教学方法⋯⋯⋯⋯⋯⋯⋯⋯⋯⋯⋯⋯⋯⋯⋯⋯⋯⋯⋯⋯..19第三节人文主义思潮下的教师观⋯⋯⋯⋯⋯⋯⋯⋯⋯⋯⋯⋯⋯21

 第三章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与社会⋯⋯⋯⋯⋯⋯⋯⋯⋯⋯⋯23第一节贵族教育⋯⋯⋯⋯⋯⋯⋯⋯⋯⋯⋯⋯⋯⋯⋯⋯⋯⋯⋯⋯23第二节平民教育⋯⋯⋯⋯⋯⋯⋯⋯⋯⋯⋯⋯⋯⋯⋯⋯⋯⋯⋯⋯29第三节女性教育⋯⋯⋯⋯⋯⋯⋯⋯⋯⋯⋯⋯⋯⋯⋯⋯⋯⋯⋯⋯32第四节教育与社会发展⋯⋯⋯⋯⋯⋯⋯⋯⋯⋯⋯⋯⋯⋯⋯⋯⋯34结语.⋯⋯⋯⋯⋯⋯⋯⋯⋯⋯⋯⋯⋯⋯⋯⋯⋯⋯⋯⋯⋯⋯⋯⋯⋯⋯⋯⋯⋯⋯⋯⋯⋯⋯36;日p口⋯⋯⋯⋯⋯⋯⋯⋯⋯⋯⋯⋯⋯⋯⋯⋯⋯⋯⋯⋯⋯⋯⋯⋯⋯⋯⋯⋯⋯⋯⋯⋯⋯⋯。uu参考文献⋯⋯⋯⋯⋯⋯⋯⋯⋯⋯⋯⋯⋯⋯⋯⋯⋯⋯⋯⋯⋯⋯⋯⋯37致谢⋯⋯⋯⋯⋯⋯⋯⋯⋯⋯⋯⋯⋯⋯⋯⋯⋯⋯⋯⋯⋯⋯⋯⋯⋯⋯40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绪论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最重要的手段,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时代的特征和价值,并且为后一阶段的发展提供了必然的借鉴。作为西方近代文明的一个源头和现代化的先驱一一英国,教育对其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英国的教育在文艺复兴时期经历了从中世纪教会教育逐渐向近代世俗教育的转变过程。该时期教育的发展不仅摆脱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带来了知识世俗化和科学化的价值取向,它更多地是推动英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中世纪英国的教育深深烙上了宗教的印记,基督教文化几乎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教育处处体现着上帝的神性,教育目的是为培养上帝忠实的仆人。14世纪中后期,由欧洲大陆传来的文艺复兴开始在英国发展,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英国的新学术。15世纪新学术开始在英国传播,它深刻影响了英国的学校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使得英国的教育呈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和较世俗的新气象。但此时,教会仍在教育上占据主导地位。16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国发生了宗教改革运动,英国的教育观念开始朝着世俗化发展。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教育观念变化已经将人看作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追求自我价值的人。如今,教育作为一支日益重要的力量,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国家愈来愈加强对教育的投资和重视。对英国教育的考察有助于我们反思我国教育现状。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从笔者检索与查询的有关资料看,目前国内外史学界对欧洲的文艺复兴研究的现象很普遍,但对于英国这场文艺复兴的教育专门论著不是很多,这给笔者留下了很大的写作空问。国内外学者在研究英国国别史,外国教育史,文化史,西方文明史,宗教史,大学史的过程中,都涉及到了中世纪英国教育。这些都为笔者写作提供了的宝贵资源。

 首先,国外有一些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研究专著。查尔顿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Kenneth Chaflton,Education in Renaissance England)哪分别从教育思想的发展,教育形式的演进以及非正式教育所起的作用等方面对该时期英国的教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利奇(A.E.Leach)编写的《中世纪英国的学校》(Theschools ofMedieval England)④,虽然这本书系统论述了中世纪英国学校的方方面面,但是为我们比较英国中世纪和近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从而能更好理解英国人文主义思潮下教育的特征;海伦·M·朱厄尔(Helen.M.Jewell)的《英国近代早期的教育》(Education价Ea厂『y Modern England)@在书中提到英国宗教改革时期在教育上的表现比如文法学校的变化,文法学校的教学工作和特点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培养学生方式的转变等等,这些为我们了解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提供了基础。理查德·默德的《理查德·马尔卡斯特与十六世纪教育的方法》(Richard L.Demole,Richard Mulcaster and Profession ofTeaching『仃Sixteen—cenfu州饿述了理查德·马尔卡斯特对“绅士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的主张,尤其是他所提倡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罗斯玛丽·奥戴(Roselnary 0’Day)编写的《教育与社会:1500—1800》(EducationandSodety 1500-1800:The SocialFoundations ofEducation m Eafly Modern Britain)@研究了工业化之前英国民众受教育的情况,特别分析了英国民众的识字率和读写能力的状况,总结出了英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对英国近代化的积极作用。另外,国内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研究薄弱,迄今为止国内还未出现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专著,只是在一些优秀的著作中略有提到这一问题。刘明翰和陈明莉合著的《欧洲文艺复兴<教育卷>》@讲到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新教育和公学的发展,绅士教育的出现以及该时期代表性人文主义者的思想;褚宏启的《走出中世纪一一文艺复兴时代的教育情怀》④论述了人文主义思想对教育内⋯Kenneth Charlton,Education in Renaissance England,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Paul:Toronto:UniversityofToronto Press,1 965.杈.F.Leach,The sch00ls ofMedieval Englan吐London,l 9 1 5.⋯Helen M.Jewell,Education in量2渤Modern Engtand,NewYork.1998.“Richard L.Den30le.Richard Mulcaster and Profession ofTeaching in Sixteen—Century,Joumal ofthe History ofIdea...

篇二:16世纪时代的英国教育思想

讲 十七世纪至二战前英国学校教育的演进说明:(一)

 英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传统的国家, 封建势力根深蒂固, 但它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早, 资产阶级在利用英国人民反封建革命力量的基础上于1640革命力量的基础上, 于1640—1688年进行了 资产阶级革命。

 这次革命以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阶级妥协而结束, 建立了 二者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 因此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在政治、 思想、 文化、 教育等各个方面无不打上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妥协的烙印。1688年进行了 资

 (二)

 本讲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任务:

 按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样的历史分期, 概括了 解英国教育管理制度、 初等教史分期, 概括了 解英国教育管理制度、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从中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的英国教一、 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的英国教育育(一)

 概况在十七十八世纪, 英国的教育仍保留着相当浓厚的封建主义教育的传统。

 教育继续被视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活动, 英国政府是不予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活动, 英国政府是不予过问的; 初等学校基本上仍由国教教会掌管,另外还有一些慈善学校和私人学校, 它们与中等教育机构并不衔接; 作为中等教育主体的公学和文法学校, 以及牛津、 剑桥大学等高等学府, 一直带有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的性质。

 另一方面, 教派之争、 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然科学、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 也对这一时期的英国教育产生了 一定影响, 如出现了 实科中学等新学校, 大学开设了 自然科学讲座等变化。

 (二)

 各级各类教育状况1. 初等教育(1)

 16世纪宗教改革之前, 教育被视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活动。

 穷苦儿童主要是在天主教堂附设的读经班或唱诗班里附带学到一些初步的阅读与唱歌的知识。(2)

 宗教改革期间, 天主教与新教各派为了 争取群众, 都对初等教育给予了 较多的重视。

 (3)

 宗教改革后, 新教成为英国国教, 天主教的僧院学校均告停闭, 由国教各教区负责的简陋的教区学校逐渐发展起来。

 这种学校接纳穷人子弟入学教学多用英语纳穷人子弟入学, 教学多用英语, 仍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 是英国初等教育学校的最初形式。(4)

 1662年, 英国国会通过一项教育法令,确认国教教会对初等教育的控制。仍以《圣经》

 (5)

 1700年前后, 英国国教成立了 “基督教知识促进会” 和“国外福音宣传会” , 它们基于宗教宣传的需要分别开办了 许多招收贫儿的慈善性质的学校此后各地的慈善家们纷纷的慈善性质的学校, 此后各地的慈善家们纷纷仿效, 办起了 “乞儿学校” 、 “劳动学校” 、“贫民日校” 等许多慈善学校, 使英国初等教育得到了 初步的发展。

 ( 6)

 1781年, 传教士R·雷克斯(Robert Raikes, 1735—1811)首创一种让贫儿在星期日学习教义和简易读写知识的班级, 到1795年全英已有1012所星期日学校。(7)

 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私立初等学校是“普通私立学校” 和一种由老年妇女在家中开办的“妇女学校” 。

 所有这些由教会、 民间慈善团体或私人开办的初等学校, 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都很差, 贫苦儿童离校后大多不能进入中等学校继续学习。

 2.中等教育(1)

 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 英国的中等教育只为王公贵族子弟所独享, 在资产阶级革命到产业革命这段时间里, 其对象逐步扩及资产到产业革命这段时间里, 其对象逐步扩及资产阶级的子弟, 其后又部分扩及中层子弟。(2)

 其基本形式仍然是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和公学(Public School), 17世纪出现了 实科性的文实学校( Academy, 或译“阿卡德米” 或“学园” )

 。

 前两者面向上层阶级的子弟, 后者扩及中层阶级子弟。

 (3)

 文法学校的历史相当久远, 可以上溯到古代罗马的时代, 它的名称是在1387年正式确定下来。

 这种学校多为天主教会及传教士建立, 宗教色彩很浓, 同时强调学习古典语言和文法, 教学上使用拉丁语。

 其毕业生一般进入文法, 教学上使用拉丁语。

 其毕业生牛津与剑桥大学, 或者成为一般的官吏、 医师、法官和教师等。

 文法学校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仍然得到发展, 学生自费入学, 因而当时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子弟难得入学。般进入

 (4)

 “公学” 也是一种文法学校, 但它是专为上层社会子弟, 尤其是贵族后代服务, 培养统治阶层的中坚人物的私立寄宿学校。

 最初是国王设立的, 后由私人或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教会并受到教会的支持, 办学条件优越, 但学费极为昂贵。

 公学也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 教学中重视宗教课程和集体的宗教仪式活动。

 英国九所著名公学的名称及成立年份分别如下:Winchester, 1384; Eton, 1440; St. Paul’s,1510; Shrewsburg, 1552; Westminister,1560; Merchant Taylor’s, 1561; Rugby,1567; Harrow, 1571; Charterhouse, 1612。条越

 (5)

 文实学校由非国教教派教士在弥尔顿关于实科中等学校的思想影响下创办。

 这种学校用英语教学, 重视实科知识, 比较接近生活实际, 入学者以中层社会的平民子弟居多,1639年英国国会批准了 它的存在, 但是它的地1639年英国国会批准了 它的存在, 但是它的地位和重要性在当时远远不及公学和文法学校。到18世纪后半叶, 英国的文实学校逐渐消失。

 十七十八世纪的英国中等教育带有明显的等级性和古典性。

 其公学和文法学校以很高的教学质量为其中等教育的历史发展做出了 一定的贡献, 但却因其积重难返的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而未能适应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主义而未能适应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受到英国许多有识之士, 如科学家培根、波义耳和文学家弥尔顿等人的激烈批评。

 3.高等教育(1)

 这一时期英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仍然是建立于中世纪的古典大学, 其中最著名仍然是建立于中世纪的古典大学, 其中最著名的是创建于1168年的牛津大学和创建于1209年的剑桥大学。

 它们最初都是由城市中的学者与学生团体组织而成的学术机构, 后来逐渐发展成各由多所学院组成的大学, 到18世纪已各自拥有约二十所专业性学院。

 (2)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 能进大学的学生仍然主要是属于上层社会的青年, 17至18世纪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生大多数来自贵族官吏军官大商人以及牧师族、 官吏、 军官、 大商人以及牧师、 医师、 法律家的家庭, 一般职员、 小商人和富裕的自耕农的子弟寥寥无几, 属于下层社会的青年更难入学。医师法

 (3)

 此时这些大学的教学内容仍然以古典文科与神学为主, 但是从17世纪末起, 由于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的科学成就的推动的科学成就的推动, 大学开始设立自然科学讲座, 在教学内容方面稍许有了 进步。

 教学上大多采用导师制。大学开始设立自然

 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的英国二、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的英国教育教育(一)

 概况17世纪英国实现了 资产阶级革命。

 从18世纪60年代起,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 历经几十年时间, 极大地促进了 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工时间, 极大地促进了 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工业现代化需要大量培训工人和职员, 而教育的大发展有赖于国家的支持和协调, 因此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直接参与政权, 英国一反以往由教会与慈善团体办教育管教育的旧传统, 从1833年起政府开始干预教育, 主要是通过财政补助和监督来控制学校, 同时逐步建立起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 在19世纪末、 20世纪初形成了 国家领导与地方分权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

 在国家的干预下, 再加上劳动群众争取受教育权的斗争, 这一时期的英国教育有了 显著的变化和发展, 其总趋势是:

 初等教育逐步推广, 中等师范教育开始受到注意, 出现了 不同广, 中等师范教育开始受到注意, 出现了 不同于旧传统的新的中学和大学。

 各级学校教育中,神学与古典的内容有所减少, 实科内容渐渐增多。

 (二)

 各级各类教育状况1. 初等教育(1)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初等教育,(1)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初等教育,仍然主要是一种慈善事业。

 此时, 在英国出现的两种属于慈善事业的初等学校, 即导生制学校和幼儿学校。

 导生制也称相互教学制度(Monitorial System), 是由教 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或年龄较大、 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生” , 作为助手, 先让他们接受教学内容, 再让他们转教其他学生的一种教学制度他学生的一种教学制度。

 1798年英国教师兰卡斯特(J. Lancaster)首先采用此法在伦敦附近办学。

 英国牧师贝尔(A. Bell)差不多与兰卡斯特同时也在英国宣传这种教学方法, 故称兰卡斯特——贝尔制。

 它在英国盛行近三十年, 对后来英国初等教育制度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对欧、 美其他国家也有影响。1798年英国教师兰卡

 幼儿学校(Infant School)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于19世纪初在纽兰纳克所创办, 目的是让工人子女能学点初步的文化知识。

 经过欧文的理论宣传, 竟形成了 “幼儿学校运动” , 在19理论宣传, 竟形成了幼儿学校运动世纪上半叶的英国很有影响。, 在19

 (2)

 在社会的强大压力下, 英国政府不得不于1834年通过了 第一个“工厂法” , 其中要求凡在工厂劳动的童工每天应在工作时间内受三小时的教育, 学习读、 写、 算和基督教原理。三小时的教育, 学习读、 写、 算和基督教原理。

 (3)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 “初等教育法” , 重申国家对教育的补助和监督, 在各学区设立国民学校(小学), 承认教会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之一种, 但要求学校中的世俗科目与教育机关之种, 但要求学校中的世俗科目与宗教分离。

 1880年英国政府规定初等教育为强迫教育。

 到1891年, 开始实现初等教育免费的规定。

 至此, 英国初等教育制度基本形成并为国家所控制, 即建立了 国家控制的国民教育制度。一般初等教育为6年, 也有8年和9年。

 6年的毕业可进高小; 8年的毕业可进职业学校、 师范业可进高小; 8年的毕业可进职业学校、 师范学校, 这是劳动人民子女受的那一轨教育。

 2. 师范教育(1)

 1798年出现的导生制, 可算作最初的小学教师培养形式。(2)

 1840年, 出现了 由宗教团体创办的师范学校(Training College范学校(Training College, 训练学院)。(3)

 1846年起, 不少接受国家补助的学校校长采取带徒弟的方法个别培训见习生。(4)

 1870年“初等教育法” 公布后, 师范学校有所发展, 同时上述见习生的培养改为集训, 全国各地都办有集训所, 毕业后可入师范学校。(5)

 直到19世纪末, 还没有高师, 即正式培养中学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训练学院)

 3. 中等教育(1)

 这一时期英国中学的类型主要有四种:除原来的公学与文法学校外, 出现了 新的私立中学, 以及由地方税款维持的学校。

 公学和文中学, 以及由地方税款维持的学校。

 公学和文法学校比较保守, 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古典语文和古典著作上, 但学术地位很高。

 私立学校为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需要, 比较重视自然科学的讲授, 但办学者多以营利为目的, 一般水平都不高。

 (2)

 1872年以后, 英国政府鼓励学校重视科学, 对能开设三年自然科学课程的学校给予特别的补助, 于是实科学校、 技术学校以及理科班级都发展起来公学与文法学校也稍许增科班级都发展起来。

 公学与文法学校也稍许增加了 一点实科的内容, 减少一点古典和神学的内容。(3)

 中等教育与初等教育之间仍缺乏明显的衔接(中学之前有预备班), 而且分轨现象明显。

 4.高等教育(1)

 “新大学运动” :

 1826年, 伦敦新学院成立, 这是英国第一所具有民主主义、 自由主义精神, 注重实科教学的新大学。

 此后, 各主义精神, 注重实科教学的新大学。

 此后, 各大城市先后出现地方学院, 如里兹学院、 利物浦学院等, 遂形成了 一场“新大学运动” 。

 新大学都是私立的, 学生多为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子女, 不限教派与性别, 许多是私立中学的毕业生。

 为了 与新大学运动相抗衡, 教会在1831年新办了 “国王学院” (King’s College),神学为主课。

 1836年, 英国政府承认伦敦新学院但不久将它和国王学院并为伦敦大学院, 但不久将它和国王学院并为伦敦大学。

 到19世纪末, 伦敦大学的规模越来越大, 也越来越反映资产阶级的要求。

 它的学生主要来自文法学校。仍以到

 (2)

 古典大学的改革:

 在新大学运动的影响下, 古典大学(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不得不进行了 若干改革, 建立“校务会” 、 废除宗教宣誓、 增加一些新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

 但其宣誓、 增加些新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

 但其学生仍主要来自公学。“新大学运动” 和古典大学的改革, 扩大了 英国高等教育的社会基础和影响, 也使之在古典性之外, 表现出某种时代性。

 三、 二十世纪初至二战前的英国教育三、 二十世纪初至二战前的英国教育(一)

 概况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垄断经济进一步发展, 并且称霸于世界, 有“日不落帝国” 之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由于战争的消耗和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不断打击, 英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下降。

 在这段时间里,为了 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继续竞争, 同时也是迫于人民群众争取教育权的斗争, 英国继续不断地提高本国教育水平。

 这段时间英国的教育发展总的说来是:

 教育进一步国家化, 初等教育普及, 中等教育大大扩展, 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也有所前进。

 不过, 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大发展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

 与此同时, 尽管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机会以及各级教育中的实科内容有所增加, 但双轨制与教育内容的宗教性,仍是英国教育的突出特点。

 另外, 英...

篇三:16世纪时代的英国教育思想

改革的延续’——16世纪英国清教运动探析·邵政达[内容提要]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运动走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改革路线,但作为主要推动者的君主无意彻底否定传统教会,因而改革是不彻底的。受大陆激进新教主义影响的清教徒不满国教会的保守主义,在16世纪中后期发动了一场自下而上清除天主教残余的清教运动。与君主基于政治利益发动宗教改革不同,清教运动是一场基于信仰的自发运动,但从推进新教的发展来说,二者又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16世纪英国清教运动是宗教改革的延续,是一场继续推进新教主义的宗教运动。尽管在伊丽莎白女王政府和国教保守派的打击下衰落了,但这场运动在理论和组织建设上更加成熟,为17世纪清教运动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本文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英国司法独立模式形成研究(1603—1714)”(15YJC770027)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6—17世纪英国宗教政策研究”(16BSS032)的资助。万方数据

 282苤塾曼羞鱼蕉叁基础。[关键词]清教运动 宗教改革都铎王朝英国英国宗教改革始于亨利八世统治时期。亨利八世本是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自1509年继承王位以来,他在托马斯·沃尔西(Thomas Wolsey,约1473—1530)等人的辅佐下,维持着同罗马教廷的良好关系。在欧洲大陆宗教改革大潮“山雨欲来”之际,他曾撰文激烈抨击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捍卫罗马教会的权威,为此还获得教皇利奥十世(Pope Leo X,1513—1521年在位)赐予的“信仰卫士”(Fidei Defensor)称号①。但由于与王后阿拉冈的凯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的离婚问题,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在欧洲大陆宗教改革思潮的影响下,亨利八世举起了宗教改革的大旗。在1529至1534年间,亨利八世多次召开宗教改革议会,通过了一系列反教权法令,并解散全国修道院,没收大量教产。不过,由于他无意否认天主教教义,也反对大陆欧洲那些激进的宗教思想,因此,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走上一条介于天主教与大陆新教之间的中间道路。在其子爱德华六世和长女玛丽一世时期,改革经历了新教主义推进和天主教复辟的反复。至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新教力量与天主教势力的对决才告一段落。伊丽莎白的议会通过了一系列被称为“伊丽莎白宗教决定” (Elizabethan Religious Settle.ment)的法令,确立了安立甘宗(圣公会)的国教地位。新成立的安立甘教会延续了亨利八世的中间道路,尽管在教义上体现了部分新教主义,但在教会组织形式和礼仪方面保留了大量天主教传统。一些学者将之称为“改革后的天主教主义”(Re一①Roger Loekyer,Tudor and Stuart Britain 1471—1714(Harlow:Longman,1964),p.46万方数据

 宗教改革的延续formed Catholicism),①还有一些学者干脆将之与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并列为基督教的四大教派。②正是基于安立甘国教会的保守主义,英国兴起一股继续推进新教主义、清除天主教残余的改革思潮,即“清教主义”(Puritan—ism),持这种思想的教徒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s)。早在1549年,“清教之父”约翰·胡珀(John Hooper)就对《第一祈祷书》中没有《圣经》依据的教会礼仪提出强烈批评,他还特别指出其圣餐礼“与主制定的规则和程序相去甚远”。这是迄今所知英国最早抨击国教会天主教成分的记录。③胡珀不仅在理论上抨击国教会的保守性,还在个人宗教实践上贯彻清教主义。1550年,他被提名担任格洛斯特主教,但他拒绝接受,其理由是就职宣誓书中含有信众不平等的字句,且拒绝接受体现天主教色彩的法衣制度。这一拒绝接受圣职事件通常被认为是清教运动的开端。清教运动是英国宗教发展史中的重要篇章,清教主义对于英国和北美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17世纪的清教运动与清教革命,④对16世①Henry Chadwick,“Tradition,Fathers,and Councils,”in Stephen Sykes and John Booty,eds.。The Study ofAnglicanism(London:SPCK and Fortress Press,1988).②一般的看法是把安立甘宗作为新教一支,并与路德宗(信义宗)、加尔文宗(归正宗)并列为新教三大教派。参见董小川:《现代欧美国家宗教多元化的历史与现实),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3页。③Sydney E.Ahlstrom,A Re//g/ous H/story ofthe American脚(New Haven:Yale UniversityPress,1972),p.87.④国外的研究论著主要有John Spurr,English Puritanism 1603—1689(London:Macmil—lan,1998);Christopher Hill,50c嘶and Puritanism in Pre·Revolutionary England(New York:Sehocken Books,1967);Christopher Hill,Puritanism and Revolution(London:Secker&Warburg,1958);John Coffey,Persecution and Toleration in m眦眦England 1558—1689(Harlow: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0);S.1L Gardiner,The First Two Stuar缸and the Puritan Revolution1603—1660(New York:Charles sclibnds Sons,1898);G.R.Cragg,Puritanism in the Period ofthe Great Persecution 1660—1688(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7)。283万方数据

 宗教与美国社会纪兴起阶段的研究较少,最主要的著作是帕特里克·科林森的《伊丽莎白时代的清教运动》,该著作围绕国教会内部清教徒与保守派的斗争展开,将这一时期的清教徒活动作为17世纪清教运动的“预演”。①国内针对这一问题的主要成果是柴惠庭的《英国清教》,作者对这一时期清教运动发展的基本状况做了阐述。②此外,国内刘城等学者还对16世纪清教运动中的“圣经研读运动”和神学论战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③本文正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清教徒与国教保守派在教会礼仪和教会组织的论战人手,分三个阶段分析16世纪清教运动的发展趋向与特点。一、礼仪之兮与滑教适劲的并起爱德华六世(1547—1553年在位)时期,新教主义在萨莫塞特和诺森伯兰两位公爵的治下稳步推进,但当玛丽一世(1553--1558年在位)即位后,推行复辟天主教和迫害新教徒的政策,宗教改革的前进道路戛然而止。这一时期,大批新教徒逃往海外避难。逃往欧洲大陆避难的新教改革家们在接触了加尔文、茨温利等人领导的激进改革后,深刻感受到英国宗教改革的保守性。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后,他们纷纷回到英国,但伊丽莎白确立的国教会仍坚持走一条相对保守的中间道路,这①Patrick Collinson,m Elizabethan Puritan Movement(New Y0rk:Me huen。1982),P.432.②柴惠庭:‘英国清教>(第四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③刘城:“圣经研读会——伊丽莎白时代国教会内的一场冲突”,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刘城:“‘谏言书之争’与神权政治”,载‘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万方数据

 宗教改革的延续在他们眼中是“不完善和暂时的”。①他们坚持认为英国的宗教改革并未结束,并自诩为宗教改革“真正的继承者”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清教运动在16世纪60年代兴起,其中的领导人物大多有在日内瓦流亡过的经历,如迈尔斯·科弗代尔、威廉·威丁汉姆(William Whittingham)、安东尼·吉尔比(An.thony Gilby)、威廉·科尔(William Cole)、帕西维尔·威本(Percival Wibum)、劳伦斯·汉弗莱(Laurence Humphrey)和托马斯·萨姆森(Thomas Sampson)等人,受到加尔文改革的直接影响。此外,还有一些人曾在德国各诸候国客居,如威廉·特纳(William Turner)等人。③就宗教主张而言,他们主要秉持加尔文主义,倡导以《圣经》为信仰的唯一依据,主张奉行加尔文式的苦行主义,坚持“讲道、研究经典、自我反省及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的祈祷习惯”。④早期清教运动的领导者们首先将斗争的矛头指向国教会中天主教残余保留最多的教会礼仪方面。圣礼与法衣制度是最早的斗争焦点。在圣礼问题上,清教徒只承认在《圣经》中有依据的洗礼和圣餐礼两种,主张废除其他圣礼。对于圣餐礼,清教徒继承加尔文的主张——“属灵临在说”,即认为圣餐中的饼和酒代表的是“从基督的肉和血中领受的那看不见的食物”,乃是“神借着它们赏赐我们的属灵福分”,以“见证我们与基督彼此的联合”。⑤伊丽莎白重建国教①Patrick Collinson,The Elizabethan Puritan Movement,P.55.②Nicholas Tyacke,“Introduction:Re—thinking the English Reformation,”in Nicholas Ty—aeke,ed.,England"s Long Reformation 1500—1800(London:UCL Press,1998),pp.1—2.③Patrick Collinsan,The Elitabethan Puritan Movement,pp.48—49.④John Spurt,English Puritanism 1603—1689(London:Macmillan,1998),P.15.⑤(法)约翰·加尔文著,钱曜诚等译:《基督教要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400--1405页。285万方数据

 286宗教与美国社会会后否定了《第二公祷书》(1552年)中引入的茨温利的“纪念说”,但迟迟没有公布国教会的圣餐观,这引发清教徒与国教保守派的长期争论。直到1571年,女王才将《三十九条信纲》中关于圣餐问题的条款正式公布,基本上认可了清教徒的观点。法衣制度是早期清教徒斗争的又一焦点。清教徒认为“法衣是天主教的残余,应在礼拜仪式中完全废除”。①法衣最初为教士御寒的衣物,伴随着中世纪天主教会礼仪的强化,法衣逐渐具有了象征意义。依据教阶不同,罗马教会将法衣分为若干种类,由等级不同的教士穿着,从而成为一种等级分化的象征。从这点来说,法衣的存在与《圣经》和新教改革家宣扬的“教徒皆为兄弟”的平等思想相悖。基于此,国教会中的清教牧师拒绝穿着法衣,不断呼吁废除这一没有《圣经》依据的制度。为此,伊丽莎白一世不得不颁发“女王责诫”,要求所有教会人员必须按传统穿着法衣和方形帽。除了法衣制度,清教徒的斗争目标还进一步扩展到所有没有《圣经》依据的国教礼仪。坦纳指出:这一时期,“对乐器的使用、频繁而空洞的背诵主祷文(Lord’s Prayer)、在洗礼中画十字、在日课中阅读伪经(Apocry.pha)、在婚礼中使用指环等等都成为清教徒倡导的改革对象。”除了具体的礼仪斗争,清教徒开始有组织地活动,并制定了清教纲领文件。1563年,伊丽莎白第二届议会召开,为了配合这届议会中准备解决的宗教问题,全国性的宗教集会同时开幕。清教徒们借此向宗教大会递交了一项修改《公祷书》的提案,包括不强制跪领圣餐、停止在洗礼中使用十字架和圣水盘、改革法衣制度等没有《圣经》依据的制度。经过宗教大会上的激烈争论,最后以一票之差(59:58)遭到否决。尽管改革主①J.R.Tanner,ed.,‰Constitutional Documents 1485—1603.P.164万方数据

 苤塑亟堇笪堑堡张未获教会的官方认可,清教徒仍公开发表了纲领性的改革文件——《清教六条款》(Puritan Articles in Convocation,1563)。这份文件的主要内容涉及广泛,主要包括:取消除礼拜日和基督纪念日以外的所有宗教节日;在所有教堂的日常布道中,牧师要面对信众,清晰地诵读经典,确保所有人都能得到教诲;取消洗礼中在孩子额头上画十字的做法;鉴于存在年老、患病等因体弱而无法跪领圣餐的情况,各教区决定是否跪领圣餐的权力;牧师在举行圣礼时可穿白色法衣,其他时间只要衣着得体即可;撤除教堂内风琴等音乐设备的使用;等等。①这一文件成为引导和团结清教徒的宗教纲领。它的发表标志着清教运动从松散的思想流派向有组织的宗教派别的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清教运动的兴起,对于国教会的统一造成了一定冲击,引起了女王政府和国教会保守派的高度警觉,有针对性地打压行动随之而来。1565年,女王在给坎特伯雷大主教帕克的信中指责“王国各地都有人在思想和礼拜仪式上给教会带来混乱”,并责令帕克采取措施维护统一的信仰和教仪。②在随后由帕克等人制定并颁布的《公告书》中,明确否定了清教徒的改革主张,要求神职人员必须接受法衣制度,且在圣餐礼中必须跪领圣餐;同时,严格审查牧师的讲道资格和礼拜仪式执行力度等,并规定各种违反《公祷书》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这一文件的颁布成为女王政府和国教保守派打压清教徒的正式开端。⑨打压清教徒的行动激发了清教徒的反抗浪潮。在执行《公告书》的过程中,各地神职人员中掀起了反抗运动,他们中有许多人本身就是清教徒,还有一些则同情清教徒。剑桥大学和①J.R Tanner,ed,The Constitutional Documents 1485—1603,PP.164—165②Patrick Collinson,The Elizabethan Pu巾an Movement,P.69.③柴惠庭:<英国清教>,第77页。287万方数据

 288宗教与美国社会牛津大学在早期清教运动中扮演了先锋者的角色。剑桥大学的圣约翰斯学院(St John’s College)的年轻教职员工们带头扔掉了象征天主教残余的白色法衣,其结果是“除了国王学院,整个剑桥都效仿他们”。为此,在1566年3月召开的宗教会议上,帕克以免职威胁伦敦100多名教士按照《公告书》的要求穿长袍、方帽和法衣,但仍有37人拒绝服从。这些人始终坚持自己的主张,被视为英国第一批“不从国教者”(Nonconformists)。①早期清教运动的特点是鲜明的。首先,他们提出的改革对象主要是表面上的教会礼仪,从法衣之争上升到各种没有《圣经》依据的礼拜仪式,而没有触及教会体制问题。这些改革措施虽然得到国教会内外的一些支持,但最终没有得到女王政府和国教会的官方认可,反而激起了女王和国教会保守派的压制行动。因此,这一时期仅仅是英国清教运动的初级阶段。其次,这一时期的清教运动是在国教会内部进行的。清教徒尽管形成了一个派别,但他们始终坚持国教会统一这一基本前提。这一特点产生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伊丽莎白统治初期,宗教政策在总体上是相...

篇四:16世纪时代的英国教育思想

  ︱才智·Ability And Wisdom ︱ 2018 ︱创新教育 Innovation Education一、 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内容英国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先驱,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方面。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宗教化、世俗化、逐渐专业化的特点,英国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对特点的认识,更加促进了英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一)1870 年以前以宗教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1870 年以前,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为宗教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由教会创办,学校进行的德育教育由教会主持,课程主要是宗教课程,学生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是宗教教义,这些就是当时所被认同的道德行为准则。古典绅士式的道德品质是当时英国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求。所以在家庭、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中重点学习的也就是古典绅士式的道德品质。然而,这些内容基本上也是围绕宗教教义展开的。总之,这一时期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宗教教育。(二)1870-1944 年逐渐世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阶段,资产阶级发展迅猛,资产阶级顺利登上“舞台”,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但是发展不彻底,最终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相妥协,建立起与贵族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所以,这一阶段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双重属性,呈现出宗教教育与世俗教育并存的局面。虽然这个阶段英国学校教育开始具有世俗化的特点,但由于宗教教育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学校课程中还是设置了宗教课。(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益专业化的英国思想政治教育二战后,一些新的教派教义不断产生,社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世俗化教育发展更加深入,宗教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实力逐渐削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此阶段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现的更具体、更丰富,出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教育、公民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受二战以及战后一系列的影响,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更加注重政治、道德与宗教教育,并且对于学校德育更加重视,开始对其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建设专门的德育课程。目前,英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通过学校直接的进行德育课程的讲授,还结合了社会其他力量,如让受教育者积极地参与社会服务志愿者活动等,通过实践直接参与到德育教育过程中来。二、 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逐渐呈现出宗教性、隐蔽性、多样性、网络化等特点。(一)宗教性受传统社会教育的影响,宗教教育在英国思想政治教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国三分之一的学校是由教会开办的,宗教教育是所有学校课程中的必修课,集体礼拜是法定的学校活动的一部分,政府仍然认为宗教教育和集体礼拜是儿童道德和精神发展的主要部分。纵观英国历史,1870 年以前的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宗教教育,所以宗教教会就成为当时道德教育的承担者。之后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传统宗教教育逐渐减弱,世俗化、社会化得到发展。然而,在现代英国思政教育中,宗教教育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二)隐蔽性当代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被称作“公民教育”。这实际上是将统治阶级的思想转化成整个社会公民的理想信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从表面上看只是对于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实际上是运用教育这种隐蔽的方式达到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要求。当前,英国的学校不仅有宗教教育、公民教育等课程,通过教师讲授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同时,在文学、艺术、历史等课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并通过各种公共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这种直接传授、间接参与等方式中,将统治阶级所认为的“公民教育”的思想传播给公民,对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多样性西方社会思潮风起云涌,英国虽然是资本主义大国,倡导公民教育。但在整个社会没有一个主导的社会思潮,这就导致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英国高校不仅使用显性教育方式,同时还将隐形教育运用教育教学中。除教育者直接传授外,还借助礼仪、文娱等手段与其他教育方式的引入,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如让受教育者参观纪念馆、展览馆等场所接受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根据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社会三个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包含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与自身的关系,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四)网络化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促进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英国政府积极利用这一有利的时代成果。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不再是完全独立的层面,通过网络将各个层面相结合,形成一个相互协调不断发展的网络整体,促使它们建立起制度化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运用网络媒介,进行网络宣传、网络教学。受教育者在网络信息浏览过程中就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五)具有严格的管理机制学校通过建立督导制度和制定校规等方式,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对受教育者的监督和管理,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英国普遍实行的督导制度,其评价体制是“通过督导过程、反馈和报告直接指导学校发展,通过提供严格外部督导,明确行动关键点,构建学校‘计划—回顾—改善’发展机制。同时,学校一般都制定校规,通过这种强制的方式,使得受教育者硬性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特性及对我国的启示/ 左童洁 【摘要】英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许多自身的特点,如宗教性、隐蔽性、多样性和网络化,并具有严格的管理机制。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相对完善,拥有着许多成功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现实困境。通过对其经验进行学习,问题进行分析,启示我国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内容上体现层次性,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并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关键词】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经验;现实困境;启示【作者简介】左童洁,石家庄铁道大学,石家庄。万方数据

 ︱才智·Ability And Wisdom ︱ 2018 ︱ 47

  创新教育 Innovation Education三、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与现实困境英国作为发达国家的突出代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拥有着显著的成就,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也显现出发展的不足之处。在借鉴学习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发展的短板,避免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蹈覆辙。(一)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1.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隐性教育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所处的环境中,让受教育者通过直接体验的方式或是在学习环境下让其接触或是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主要是教育者通过对课本或是实例讲解的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传授。这种方式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在一种潜移默化之中使受教育者接受。在英国不仅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直接进行显性教育,而更主要的是使用隐性教育,在政府方面,表现为政府机关通过电视、报纸、电影、书籍等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将政府的政策或观点通过媒体,传播给公民,这使得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等在无形之中被影响;在学校方面,学校通过校园规划和布景在环境上形成一种积极的教育氛围,像是展板、画报等宣传工具的展出,还有校园广播等传播手段的积极利用,播放一些时政的最新消息等,这也是在形成一种校园内的舆论导向。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英国高校不仅设置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重点还加强了课后的实践活动。课堂上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传授国家的政治观念、道德观念,以及正确的三观的教育。在传授理论的基础上,政府重视让受教育者走出课堂,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思维和政治倾向。英国高校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 通过这些平台让受教育者投身到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在这种实践下,受教育者可以更好的、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3. 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既有其独特性,同时又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传统的英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宗教教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所以在信仰宗教的同时,融入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传播,使得受教育者在学习时接受宗教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双重熏陶,促使受教育者更加容易接受。(二)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1.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宗教性受到冲击如今,各种新兴社会思潮在不断产生,传统的宗教教育不在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英国社会需要产生新的符合时代潮流的社会价值观念,但这不能一日成型,需要不断发展、接受社会检验,所以这对于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冲击作用。2. 政治教育中的体罚现象普遍存在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英国教育中体罚现象比较严重,在英国的民意测评中有百分之七十的人赞成体罚。体罚的存在反映了传统德育观对当代的德育有很大的影响,转变旧有德育观念势在必行。体罚存在的事实表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德育向科学德育转变的过渡阶段。3.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在政府层面,政府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近些年来英国政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逐步重视起来,但还是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政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方式不够科学。在学校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的供给出现问题。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积极性有待提高,对于德育教师的培训有待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需进一步提升。四、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一)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英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宗教教育,现代英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结合了传统的宗教教育,同时将时代精神的特点也融入其中。这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达成具有积极的启示以及借鉴作用。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国的历史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吸收和借鉴的地方。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发展,就要追根溯源,积极地学习传统文化,要将改革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同时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精神,形成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念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德育政治功能的迫切需要。例如,英国的德育教材主要是《生命线》和《起始线》,这些教材都是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所编写的,并为教师配备了教学指南《学会关心》。而我国的教材主要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相对比较单调。所以在德育教材方面我们还需继续提高,编写出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德育教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紧抓受教育者的兴趣特点,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形成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教学形式,增加课程的吸引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目前在不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显现出一些问题。如,对于小学生教育有些过于政治化,将义务比较明确的指出,但对权利并没有具体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时政教育,但对于理论化的东西并不是可以深刻理解。所以对于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符合年龄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对于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以过于灌输道德理论,“死”记道德规范,应实行一些情景化的教学,可以对社会道德问题进行讨论,对于有道德问题的同学进行即使纠正等。(四)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以灌输式方式为主,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仅要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同教学方式的相互融合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两个方法就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强调隐性教育方法的使用,通过改变教育环境,从而形成一种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由于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易导致受教育者的反感从而形成抵制心理。而隐性教育方式具有自然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这样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逐渐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形成有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以显性教育为主,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来进行强行灌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主体地位没有被显示出来,受教育者多数是以一种被动的态度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目前我国对于隐性教育的作用有重视,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具体实践中,隐性教育的作用并没有被很好的发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积极地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充分地发挥两种教育方法的优势,形成适合我国发展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下转 49 页)万方数据

 ︱才智·Ability And Wisdom ︱ 2018 ︱ 49

  创新教育 Innovation Education(上接 47 页)(五)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一系列因素组成的,所以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家庭、学校、社区在英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重点注意培养孩子自立的意识和自...

篇五:16世纪时代的英国教育思想

近现代教育制度 甘肃人民出版社

 苏格兰 威尔士 北爱尔兰 英格兰 英国概况

 三、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制度  初等教育

 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掌握相应的文化技术知识, 资产阶级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需要也主张给工人 阶级及其子女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工业革命使得 解决初等教育的问题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

 星期日学校

 “星期日学校筹备会” 《工厂法》的颁布

 师范教育  18世纪90年代,为了解决初等教育发展中教师短缺的问题,非国教派教徒兰卡斯特和国教派教徒贝尔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即“导生制”,被誉为“廉价的教育制度”。

  19世纪初,产生“兰贝制”,实际上已经有培训小学师资的因素,可算作英国师范教育的最初表现。

  1840年,凯•沙图华兹等人在英格兰大伦敦的巴西特创办师范学院,旨在培训贫穷儿童教师。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中等教育  英国工业革命之前的中等学校基本上是封建社会流传下来的文法学校和公学。

  1861年以后,英国成立了“公学调查委员会”。

  议会于1868年通过了《公学法案》,改革公学的章程,放宽了入学学生的身份。

  这一时期,英国还成立了“文法中学调查委员会”。

  1869年,专门研究文法学校的汤顿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按社会阶层开设三种中学建议。

 高等教育  17世纪到18世纪末,英国的高等教育仍然通过中世纪建立起来的古典大学进行,只有贵族,资产阶级的后代能接受高等教育。

  “比英国国老还老”的大学 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

  学生主要是上层社会青年

 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文科和神学  19世纪50年代以后,政府成立了皇家大学委员会,在于改革旧的大学章程和条例,开设新的课程,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 19世纪20年代开展了“新大学运动”。“伦敦大学学院”  19世纪50年代,政府加强对各类教育的干预。《牛津大学法案》 《剑桥大学法案》 “校务委员会”

 教育领导体制  长期以来,英国教育的领导权一直由教会的国教派和非国教派控制,国家很少过问教育。

  19世纪初,开始实施国家管理教育的政策。

  1833年,英国议会表决了教育补助金案。

  1839年,英国政府首次设置了“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直接掌管、监督补助金的分配。1856年,改为“教育局”成为政府领导初等教育的机构。

  1899年,废“教育局”建立由议会直属的“教育署”

 ㈢1918 年的初等教育法(即 《 费舍法案 》 )

  一战结束后,劳动人民在教育领域争取受教育权利的斗争有增无减。英国统治者以德国为借,考虑改革英国国民教育。

  1918年,英国通过了费舍教育法,旨在建立面向所有人的公共教育制度。

  法案主要内容:⑴⑵⑶⑷⑸⑹  法案意义

 初步建立了一个包括幼儿学校、小学和各种职业学校的公共学校系统。

 ㈣ 1902——1941  《哈多报告》  《斯宾塞报告》  《诺伍德报告》

 五、20世纪50-80年代英国教育制度的改革  1944年教育法,使英国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未能够解决英国教育中存在的所有问题,随着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又面临众多新的问题。这一切决定英国在20世纪50-80年代对其教育政策和学校组织进行新的调整和改革。

  改革主要内容:

  ⒈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⒉取消11岁考试,普遍设立综合中学,消灭中等教育中的分离主义现象。

  ⒊在高等教育方面,60年代的改革宣布实行双重制。

  1983年《雷弗休姆报告》

 六、英国现行教育制度 (一)教育行政  英国教育行政的最大特点是采取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方式,称为“地方管理的国家制度”。

  英国现在的教育行政机构包括:

  1.教育和科学部  2.地方教育当局 (二)学制结构 (三)各级各类教育

 英国现在的教育行政机构 教育和科 学大臣 教育和 科学部 财务司 师资及 统计局 继续教育 和高等教 育局 中小学 教育局 授权 地方教 育当局 教育委 员会 教育局 议会

 各级各 类教育 幼儿 教育 初等 教育 中等 学校 高等 学校 继续 教育 幼儿学校 初级学校 预备学校

 文法中学 技术中学 现代中学 综合中学

 公立与 私立幼 儿园 古典大学 近代大学 新大学 开放大学

 中间中学 公学 第六学级 第三极学院

  技术大学 白金汉大学 师范教育

 七、当今英国教育制度的改革  (一)中小学教育改革  1.统一全国课程  2.改革考试制度  3.推行直接拨款公立学校政策

 ( 二)高等教育改革  1.1985年5月,《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 2.1987年4月,《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战》  3.《1988年教育改革法》  4.英国高等教育改革趋势:⑴ ⑵ ⑶ ⑷ (三)职业教育改革 (四)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⑴⑵⑶⑷

篇六:16世纪时代的英国教育思想

章英国教育 第一节 英国教育制度 一、英国近现代社会历史背景 英国从 15 世纪末开始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始积累,农场主在农村大肆进行“圈地运动”,大量廉价劳动力涌向城市,加速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移到大西洋,英伦三岛成为世界经济中心。1640~1688 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代表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君主立宪政权,形成资产阶级和贵族的联合专政。这决定了英国在政治、思想上保留封建主义传统,在教育上也罩上了浓厚封建传统的色彩。

 这期间,社会学术思想方面,文世复兴运动尤其是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思想直接影响了英国的教育理论界,16 世纪上半叶的宗教改革则为英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1760 年代至于 1840 年代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打下了经济上的霸主地位,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世界银行工厂。它也决定着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

 19 世纪 70 年代后,经济发展相对缓漫,国际地位日渐降低,到 19 世纪 80 年代工业生产居美国之后,20 世纪初,德国又超过了英国,究其原因,一是学校教育在培养科技力量上的失败,二是忽视普及教育,于是 19 世纪 70 年代后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法令,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国民教育体制。

 二战后英曾追随美国,以期摆脱困境但并未奏效,50 年代后美苏争霸格局形成,转而与欧州其它国家联合以抵抗两霸,1970 年正式加入西欧市场。

 二、英国教育体制的发展 宗教改革之前,英国的封建教育属于贵文笔及僧侣的一种特权,受天主教教会控制。1534年宗教改革后,摆脱了罗马教皇对英国教会的统治,英国国王成为教会的首脑,从此,英国领导管理教育权基本上受国教教会控制。

 工业革命之后,工人要求接受一定水平的教育。为此,1802 年政府首次颁发有关教育法令,要求工厂学徒、手工业学徒学习读写算基本知识,费用由工厂主和业主担负。由于当时学校事业属私人、团体,不能有效贯彻,兼之学校数目很少,英国政府开始介入管理学校教育事业。

 1806 年,议员怀特布雷提出教区学校议案,建议国家在每一教区设立并管理学校。这是国会首次以国家名义讲座国民教育问题。议案未得到实施。

 1833 年,财政部长阿乐索普提出教育补助金法案,由国会通过。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拨出 2 万英镑作为初等学校建筑补助金。之后稳定增长:1854 年 26 万,58 年 43.1 万,60 年80 万。它是国家直接掌握教育权的开端。

 初期 国会——→ 贫民教育促进会 国教派团体 英国及海外学校协会 非国教派团体 1839 年 设置枢密院教育委员会 掌握、监督补助金的分配 1856 年 枢密院改为教育局 政府领导全国初等教育的机关 1899 年 改为议会管辖的教育署 领导初等、中等教育 教育署领导初等、中等教育标志着初步完成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

 三、英国的学校教育 (一)初等教育

 宗教改革之后,僧院学校停闭,初等学校掌握在国教和其他宗教教派团体手中,开设简陋的教区学校,接纳贫苦儿童入学,它是初等教育的最初形式。

 1699 年和平共处 1701 年,英国国教会分别成立了基督教知识普及协会和国外福音宣传会,出于传播宗教教义的目的,感到劳动群众需要一定文化知识才能接受教义,于是设立一些对贫苦儿童的教会学校,内容包括宗教灌输和读写算基本知识。1750 年达 1600 多所。

 1、 慈善学校 受这种学校影响,各地纷纷仿效,慈善家竞相解囊办学,成为一时风尚。这类学校总称为慈爱善学校:包括贫民免费学校、贫儿学校、劳动学校、感化学校。内容主要是读写算基础知识和宗教教义。

 19 世纪初,法国卢梭民主教育思想、巴西多泛爱主义教育运动影响英国。英国形成泛爱主义与慈善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运动,慈善教育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慈善教育时期。这一时期慈善学校主要有二类:

 ① 导生制学校(贝乐——兰喀斯特制学校)

 1789 年非国教派传教士兰喀斯特在伦敦创办了一所贫苦儿童的学校,鉴于经费和师资缺乏,采用了教师——→导生(年龄大学习成绩好)——→其他学生。与此几乎同时,贝乐在印度也采用了此类方法。1790 年回国后大力宣传。

 采用导生制,适应了扩大初等教育的要求,但不能解决儿童学习系统完整知识的问题,在英国盛行 30 年之久,传至法美意瑞士等国。

 ②幼儿学校 工业资本家之中的慈善人士开办,不受教会控制,第一所由欧文创办,被纷纷仿效,一时形成幼儿学校运动。1824 年成立全国性的幼儿教育协会。

 2、主日学校 1781 年,热心于贫民儿童教育的传教士罗伯特·瑞克斯创办了一种学校——主日学校(星期日学校),它利用星期日的时间,由任课教师对儿童以及某些几乎没有其他机会受到正规教育的成人进行一些宗教和道德教育,结合一些粗浅的读写知识。此后很快在各地设立。1785 年建立了“主日学校协会筹备会”。1795 年有 1012 所。1803 年成立主日学校联合会,要求每一教会至少设一所,由牧师及其妻女组织教导。19 世纪前后日渐减少。

 (二)中等教育 英国中等教育产生于中世纪末期,到 19 世纪前半期,仍保持着中世纪的传统,文法学校和公学是主要形式。其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公学。

 公学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的公职人员。公学由私人办理,不受公家补帖。主要开设古典文学课,并重视宗教教育和宗教活动,大都与教会有密切联系,并接受教会支持,是典型的贵族学校。

 文法学校地位仅次于公学。教育目的在于满足上层社会职业(医师、法官、辩护师)以及一般绅士、秘书对拉丁语和文学知识的需要,也是王室贵族成员为学会拉丁语以便抬高自己身份的学校。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古典语言和文法的教学。课程主要是“三艺”即文法、逻辑、修辞。毕业生一部分升入牛津、剑桥大学,一部分成为一般官吏、医师、法官和教师。

 与此同时,还设立了许多由团体集资兴办的私立中学,它注重教授工业、商业知识。

 到 19 世纪 70 年代到 20 世纪初,英国中学数量大大增加,古典科目的地位削弱,公立中学宗教教学被禁止,一些贵族学校也开设了现代学科。

 这期间,英国中等学校实际有三种等级:第一流中学是为升入牛津、剑桥大学作准备,多设在大城市,年龄到 18 岁。第二流中学为适应一般城市中产阶级子弟而设立。注重现代自然科学的学习,主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年龄到 16 岁。第三流中学为适应村镇儿童要求继续教育而设立,年龄到 14 岁。在大城市也设立了相当于第三流中学的“高等小学”。

 (三)高等教育 17 世纪到 18 世纪末,英国有二所贵族、资产阶级特权的大学,仍以神学和古典学科为主。19 世纪以来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给英国带来了文化科学上的繁荣,要求大学研究、教授实用的新课程,促使一些学者和资产阶级开明人士要求建立一种新兴的大学取代古典大学。

 1825 年,著名诗人托玛斯·坎贝尔用募捐来的 15 万英镑在伦敦建立一所具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精神的私立的伦敦大学学院,1836 年与国王学院合并成为伦敦大学。

 到 19 世纪下半叶,在工业繁荣、文化集中的著名城市相继建立了许多学院并发展为地方大学。这些大学属于私立性质,不问教派和男女性别,重视科学、数学和商业。

 四、英国教育改革的主要里程碑 (一)1870 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

 19 世纪下半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霸主地位却开始动摇。英国看到美国、德国等都很重视初等教育的发展,重视对工人文化技术知识的培训,加上国内各方面的压力,使英国政府认识到初等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于是 1870 年国会正颁布“初等教育法”。主要内容是:

 ① 国家对教育有补助与监督权 ② 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③ 对 5~12 岁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 ④ 在缺少学校地区设公立学校,每周学费不超过 9 便士,民办学校学费数额不受限制。

 ⑤ 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

 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形成。

 (二)1902 年教育法(巴尔福法案)

 巴尔福是当时英国保守党政府的首相。为解决补助金分配和中等教育问题,任命教育委员会常务干事莫兰特负责研究解决。经莫兰特起草,由巴尔福提交到下议院讨论通过。主要内容是:

 ① 废除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督促就学委员会,在各郡和郡级市设立地方教育局。

 ② 地方教育局具有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中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的权力,并提供地方税款。

 ③ 地方教育局有否决学校管理委员会选择的不合格校长、教师的权力。

 ④ 责成地方教育局对私立的和几乎所有教会学校进行资助,以进一步加强控制。

 ⑤ 规定地方教育局调查本地区的教育需要,并制定扩大和协调不同类型教育的计划,并考虑本地区初、中等教育的关系。

 巴尔福法案的意义在于:

 ①标志着英国教育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对英国现代教育领导体制具有很大影响,形成了国会、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局相结合、以地方教育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领导体制。

 ②对英国中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大多数高等小学变成了中等学校并新建了本地区所需要的中等学校,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混乱的局面。

 (三)1918 年教育法(费舍教育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把进一步完善公共教育制度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教育第一次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国会通过了由教育委员会主席费舍的名字命名的费舍教育法:

 ① 地方当局为 2~5 岁儿童开办幼儿学校 ② 规定 5~14 岁为义务教育阶段

 ③ 小学一律实行免费 ④ 为超龄青少年设立继续教育的学校 ⑤ 改革考试制度 ⑥ 禁止雇用未满 12 岁的儿童做工 费舍教育法的意义在于:

 ①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系统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初步确立了一个包括幼儿学校、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在内的公立学校系统。

 ②将义务教育年龄延长到 14 岁,提高了公共教育的整体水平。

 (四)1926 年“哈多”报告 1924 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为顺应社会上普遍对中等教育的要求,首次提出了人人有权受中等教育的口号。任命哈多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对发展中等教育提出计划。内容包括:

 ① 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

 ② 儿童在 11 岁之后所接受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均称为中等教育,分为以学术性课程为主的文法学校、实科倾向的现代中学、职业倾向的现代中学、公立小学高级班或高级小学。

 ③ 义务教育年限规定为到 15 岁。

 哈多报告的意义在于:

 ① 学校各阶段实现了连续和衔接。

 ② 四类中学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也体现了不平等性。

 (五)1944 年教育法(巴特勒法案)

 二战后,英国为恢复经济,于 43 年发表了《教育重组》,为 1944 年法案作了准备。1944年议会讨论通过了由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提交的法案。主要内容包括:

 ① 废除原来只负责督导责任的教育委员会,设立教育部。

 ②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一年。

 ③ 规定 11 岁选择性考试,加强职业教育。

 ④ 通过奖学金形式对高等教育进行控制。

 这一法案颁布的意义:

 ① 确立了包括初、中等教育及继续教育在内的公共教育体系。

 ② 使初等教育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被确定为公共教育的第一阶段,标志着英国统一的初等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③ 纠正了前期存在的无序性和无系统性的缺点,从法律上保证了所有儿童都能受中等教育。

 五、英国教育改革的特点 1、英国的教育及改革表现出相当的保守性。

 2、英国教育改革重视立法,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变革。在立法特点上,英国重视通过某一具体方面立法来解决某些具体问题。例如,1870 年解决在完善原有民办初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公立初等教育的问题,到 80 年代入学率达到了 90%;1902 年旨在解决确立公立中等教育制度的问题;1918 年主要内容仅仅是要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 14 岁,并规定在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儿童可以补习教育至 16 岁。

 3、在英国教育改革中,教育机会的普及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的发展。首先是解决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其次是人人接受平等的中等教育,最后在基本普及十年义务教育基础上,高等教育大发展才成为英国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

 第二节 洛克的教育思想 一、时代背景 洛克(1630~1704)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转折时期,1688 年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为了巩固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寻找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络克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登上历史舞台。

 二、生平及著作 1、生平(略)

 2、著作 1689 年《政府论》,政治学著作 1690 年《人类理解论》,哲学著作 1693 年《教育漫话》,教育代表作 洛克在担任莎夫茨伯利伯爵的家庭教师时积累了一些实际教育经验。他在流亡荷兰期间,担任友人爱德华·克拉克之子的家庭教师和医生。与爱德第十多次通信讨论关于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的教育。后经友人请求于 1693 年将书信整理必为论文形式出版。

 《教育漫话》的主题是反映资产阶级的要求,论述“绅士教育”,即论述刚刚夺得政权的新兴资产阶级与贵族子弟的教育。他引进医学科学,增强了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科学育人方面有特殊贡献。该书分三部分:体育、德育和智育。

 三、社会政治观点:社会契约论(略)

 四、哲学思想:白板说 在知识和观念的起源上,洛克认为人初生之时,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和观念,观念的获得是从经验得来的,经验包括外部(感觉)和内部经验(心理活动如知觉、思维、怀疑、推论、认识、意愿等)。

 五、绅士教育理论 1、思想源渊 ①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注重健康体魄的锻炼、举止仪态的修养、实用知识的掌握、造就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②16 世纪法国人文...

篇七:16世纪时代的英国教育思想

10-2011学年第二学期

 第一节 英国教育概况第二节 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沿革第三节 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第四节 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宗教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1870年以前)二、宗教及世俗思想政治教育相妥协的阶段(1870年—1944年) 三、世俗化改革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一、宗教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1870年以前)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教育基本上是民间自愿团体、教会和自治机构的事业。英国的教育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德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当时英国上流社会所需要的古典型绅士。德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培养绅士所应具备的行为举止和品德按照社会的秩序尊卑来约束个人。

 二、宗教及世俗思想政治教育相妥协的阶段(1870年—1944年) 《初等教育法》由国家管理教育创办公立学校;公立学校不准具有宗教性质不属于任何教派没有实施宗教教育的义务。建立公立初等教育制度其精神在于倡导教育的世俗化。

 反对者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运动强烈要求恢复公立学校的宗教教育。1944年 “巴特勒教育法令”发布奠定了战后英国教育改革的基础。否定了不同教派的宗教教育要求却规定全国县立、民办和领取公费津贴的学校进行全国统一的宗教教育有义务进行集体礼拜和按国教会同其他教派协定的大纲开设宗教科目

 教师和学生背诵那些包含基督教伦理核心内容的章句 父母有让孩子不参加集体礼拜和不受宗教教育的自由。三、世俗化改革的思想政治教育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二战后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力地冲击了保守的宗教教育。60年代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60年代中期横扫欧美国家的学潮席卷英国。60年代后期起英国政府采取措施进行德育改革。两个道德研究机构 约翰·威尔逊 “法明顿信任研究机构” 研究道德教育的基本理论彼得·麦克菲尔 “课程发展课题组”研究中学(13岁16岁)的德育课程。 《生命线》(LIFELINE1972年) 《起始线》(STARLINE1978年)。

 一、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德育的目标“……(2)使儿童理解道德的价值尊重不同的种族、宗教和观点。(3)帮助儿童了解现实世界了解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关系。……(5)使儿童了解国家如何确立并保持人们的生活标准以及经济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7)使儿童认识人类在科学、艺术、宗教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他们为获得更多的社会公正所做的探索”。

 初级学校的教育目的1)发展儿童的基本才能2)鼓励儿童对文明的兴趣和关心3)帮助儿童树立责任感启发他们的理想培养他们的情操使能理解并效法生活中最优秀的范例。越是对年龄小的学生教育的一般目的越是与德育目的重合。

 没有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学校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格雷厄姆·海顿——公民教育的目标社会和道德责任、社区参与、政治素质、国家认同和社会包容五个方面。

 二、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1、学生的需要在校生和毕业生对德育的要求和反映。2、社会反馈企业、家庭、司法部门、宗教界对学校德育的意见。3、道德基础理论的研究莱斯特大学“社会道德教育中心”

 道德四个核心观念和六个关系四个核心是1)对人的尊重2)公正与合理3)诚实4)守信。六个关系是1)与最亲近的人的关系2)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劳动和生活中的各种关系3)与所有人即人类的关系4)与我们自己的关系包括对同辈人及对自己的理解5)与非人类的关系即与自然界的关系和环境问题6)与上帝的关系即信仰。

 具体内容十个方面1)有关社会意识、公民意识和个人的责任义务2)有关个人与他人的关系3)有关就业中的工作制度、雇主关系4)有关商品社会中的消费问题5)有关婚姻、爱情及家庭6)有关学习英雄、名人的情操7)有关各行各业的职业及职业道德8)学习文化传统和各国优秀文化9)参与社会事务及福利事业10)有关暴力、吸毒、酗酒、凶杀、死刑、性解放、核战争等。

 英国学校德育的教材 宗教教义 、社会学科 、道德课程《起始线》小学德育教材1、德育观点或行为规范解说2、学生学习材料。学习材料根据儿童个人经验或他们的描述写成 。

 《生命线》中学德育教材1)介绍中学德育要点2)设身处地考虑问题包括感受性、后果和观点三个单元3)验证原则4)实践原则。

 《品德教育卡》小学教材由六套卡片组成。每套卡片组成一个故事也可以灵活分装组成新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属于道德两难问题 。《民主中的价值》中学生的有声幻灯片按中学五个年级分五个部分出了40个道德难题每一题都描述了民主中不同的价值冲突的情境 。

 《小学生价值学习思考材料》小学教材按一至六年级分为六个部分、49个单元。一年级我生活中的人二年级我与他人三年级决定做什么四年级价值和生活方式五年级学习余暇的价值六年级价值、工作和社会。

 三、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1宗教教育。开设宗教课程宗教仪式。2道德课。选修课。3体育课和各种社会活动。体育课有独特的德育功能课外活动被称为“特种活动”4教师品行的影响。

 2、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不是从想当然出发应当像商人“面向消费者”那样“面向学生”2)针对现实客观地分析和审视学生关心的一切道德问题不粉饰不和稀泥3)德育的教学应该是人道主义的4)正人者先正己。

 麦克菲尔德育中倡导的教学路线是美德——直接的个人经验——在大情境下具体化为某一理想化的个人角色——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具体化为全人类性的经验。

 四、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1、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总特点(1) 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梅杰发起恢复英国社会传统价值观念的运动“胡萝卜加大棒”(2) 政治教育逐步开展。“公民教育”教育的社会方向和公民意识问题

 2、英国的宗教教育改革1944年在《巴特勒教育法》中规定开设宗教必修课 1961年发布宗教教育改革议案70年代后的宗教教育。3、英国的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1) 英国的大众传媒公民思想道德状况调查(2) 英国的社会团体和社区活动

 一、英国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宗教性受到冲击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罚现象普遍存在三英国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师供给出现危机四政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五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

 二、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一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本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相协调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有完善的内容体系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并把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情景化、自主化的教育过程中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要艺术化和技巧化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原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大德育”理念七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八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培养具有“中国根”意识的中国人九德育教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

篇八:16世纪时代的英国教育思想

阳师 范 学 院 学报 (哲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第 23卷 第 6期 2003年 12月 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bSoc.Sci.Edit.)VoI.23 No.6 Dec.2003 ·历 史研 究 · 论 1 5—1 7世 纪 的 英 国教 育 徐 煜 ,詹 晓燕 (1.湖北 师范学院 历 史系 ,湖北 黄石 435002;2.湖北省黄石市第二 十中 ,湖北 黄石 435002) 摘 要 :随 着 15—17世 纪 经 济社 会 的 进 步 和 转 型 ,英 国 的 教 育 状 况得 以发 展 。一 方 面 ,教 育机 构 、教 育 内容 及 各 阶 层 的教 育 观 念 日益 向世 俗 化 转 变 ;另一 方 面教 育 资 源及 受 教 育 阶 层 不 断 扩 大 , 教 育 日益 向 大 众化 方 向 发 展 。

 受 文 艺 复 兴 和 宗教 改 革 的 影 响 ,加 上 科 学 知 识 的 日益 发 展 ,在 17世 纪 ,英 国形 成 了现 实 主 义 的教 育 思 想 体 系 。

 关 键 词 :15—17世 纪 ;英 国 ;教 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 :K56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03—0964(2003)06—0116—04 15—17世 纪的英 国正处在传 统社 会 向现代社 会 的转 型过程 中 。在政治 、经济 、社 会等各方面发 生急 剧变 化的背 景下 ,英 国的教 育状况 及其教 育观念 也 得 以发 展 。鉴 于 国 内史 学 界 有 关 这 一 问题 的研 究 还 不多见 ,本文拟对这 一问题 做一初浅探讨 ,以求 教于 方 家 。

 一、 教 育 的 世 俗 化 发 展 在 中世纪 ,英 国的教育深 深烙上宗教的印记 ,天 主教 会控 制着 几乎 一切有 组织 的教育 ,教 师大多 由 牧师担任 ,学校校长 由主教任命 ,学校依 附于教 会或 教堂 ,教 育的内容 以神学 为主 ,教育 的 目的主要是培 养牧师、教父 等神职人员 ,国家和其他世俗人员一般 都不过 问教育 。15—16世纪 英 国资本 主义商 品经济 得以发展 。资本 主义 的产生 ,商 品经济的发展 ,市 民 阶级与新 贵 的成 长 ,民族 国家 的建立 以及都市 化对 读写能力的要求 ,迫切要求 冲破教 会对教育 的垄 断 。

 早 在 15世 纪 ,英 国教育就 出现了明显的世俗化 趋 势 。教会虽仍然是 主要 的教育机构 ,但是 ,教育正 逐 步摆 脱 教 会 的控 制 ,日益 走 向世 俗 化 。从 15世 纪 起 ,英 国就 掀 起 了 延 续 一 个 半 世 纪 的“办 学 热 ”,除 主 教创建和 捐赠 的学校外 ,世俗界 ,包 括国王 、显贵 、乡 绅 、城镇 商人和 基尔特 等通过 私人 慈善 捐赠而建 立 的学校开 始蓬勃发展 。他们 日益意识到教育 的价值 , 纷纷在他们 自己的城市里和教 区内创 办学校或提供 捐 赠 ,到 16 世 纪 ,世 俗 的 语 法 学 校 增 长 了 4 倍[Ij(

 " 。在教 学内容上 ,语法教 学思想渗透进英 国 教育 各级机构 ,打破了神学的统治 。各地建立的语法 学校不但 提供基 本读写能力和进人 大学深造的 中介 教育 ,还开设包括写作 、记账和世俗就业所需 的技艺 课程 [2](

 。

 自由职业 人员 的培养 ,特 别是 律师 的培 养 已 成 为 教 学 的 目的 ,还 有 许 多 人 并 不 是 为 了学 习 传统 的课程 以达 到合乎 逻辑 地 从 事神 职工 作 的 目 的,仅仅是为 了完成普通教 育 。教育世俗化 的趋 势还 表现在此 时的学校 从一个宗教机构转变为 以教 育 占 主导地位 的机构 。大学学院和文法学校一改 中世纪 神职人 员一统 天下 的局面 ,除 了 出现 非神 职的训 导 长 外 ,许 多 学 校 的 校 长 及 教 职 人 员 已 不 再 是 神 职 人 员 。为适应 民族 国家对政府事务 和法律人 才的需求 , 1400年 左 右 形 成 了 纯 世 俗 的 教 育 机 构 “四 法 协 会”—— 林 肯协会 、格 雷协 会、中殿协会 和内殿协会 。

 到 15世 纪中叶 ,这类学校 的学生数量 占当时大学生 总数 的 1/3。

 15世纪 的教育 为 16世 纪英 国教 育 的世 俗化奠 定 了基础 。16世 纪 30—40年 代 的英 国宗 教 改 革运 动,又进一 步推 动了英国教育观念朝世俗化 的转 变 。

 首先 ,宗教改革 在英 国打破 了长期 以来 教士对 国家 高级 职务的垄断 ,一大批 俗人为 了取得这样 的职位 , 要求 接受 良好的教育 ,具 有广博 的法律知识 。这直接 刺 激了教 育的发展 ,使 得一大 批俗人 意识 到教 育 的 重要性 。其次 ,新 教学说在英 国的传播 改变了人们对 教育 的传 统看法 ,人们这 时相信通过接受教育可 以 收 稿 日期 :2003—08—22 作 者 简 介 :徐 煜 (1964一),男,湖 北 黄 梅 人 ,湖 北 师 范 学 院历 史 系副 教 授 ,武 汉 大 学 历 史 学 院博 士 生 。

 ·116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徐 煜 ,等 :论 15—17世 纪 的 英 国教 育 具有 直接 阅读《圣 经 》的能力 ,能直接感 受 到上帝 的 意 旨,这对 于人 自身 的得救是至关重 要的 ,在这 种信 念支配下 ,人们 自然更加重视 教育 。第三 ,正是在宗 教改 革运 动 中 ,人 文 主义学说 在英 国有 了进一 步 的 传播 。人文 主义者一 向提倡 以人 的发展 为中心 的教 育,反对教 会和神学对教 育的控制 。并且 他们 一 向重 视 教育 ,认 为教育 不仅 能使受 教育 者更好 地为 国家 服务 ,而且 也使得受 教育 者成 为更完善的人 。在他们 的倡 导下 ,教育 日益走向民众 。正是 在以上多重 因素 影响下 ,教育 日益摆脱教 会的控制和影响 ,引起普通 民众 的极大 兴趣 ,在世俗 界得到迅猛发展 。

 继宗 教改革后 ,16世纪英 国教育 鼎盛时期 的伊 丽莎 自时代 和 17世 纪 ,由于社 会经 济的发展需求更 高层次 的教育 ,新 兴阶级的成长需要 自己的人 才 ,教 育世俗化呈 现更高层次 的发展 。新 兴阶级更加积极 地集 资 捐赠 建立 学校 ,斯 通 因而把 1560—1640年说 成是 “教育设施 提供 上 的革命 ”[3](P "’。进 人牛津 、 剑桥和伦 敦四法协会 的学生数量猛增 ,绅士 、自由职 业者和资产 阶级子弟 日益成 了这些 大学 占优势 的集 团 。例 如 ,在 1637—1642年 ,进 入 剑 桥 、四 法 协 会 的学 生 中,其 出身 33 是 绅士 ,27 是 自由职业者 ,16 是商人 ,15 是 约曼 (自耕农 )。

 更重 要 的是 ,这 时英 国的 中学 和大学 开展 了打 破神学统 治 、开设 人文新学科 、确立适 合于新价值观 念 的中等 和高等教育体 系 。牛津 、剑桥实行 了导 师制 度 ,开设 了古典 文 学 、逻 辑学 、修辞 学和 近代语 言等 课程 。教 士不再是培养 的主要人 才 。政府和法律部 门的成员 接受 高等教 育 的 比例从 1548年 的议 员 的 48 和 法 官 的 54 ,增 加 到 1640 年 的 7O 和 86 [43 墙∞。英 国知识 分子不再 被教士和贵族 阶级 所 垄 断 。

 二 、教 育 的 大 众 化 发 展 近代早期英 国教育的发展还体现在其教育 的大 众化 发展上 。中世 纪以来 ,在英 国只有 贵族 、高级 僧 侣 以及其 他上层 社会 家庭 的子弟才 有受 教育权 ,其 他 阶层 的后代基 本上不 能进学校 受教育 。进 人 15一 l6世 纪 后 ,主要 以培 养 神职人 员 、庭 臣和 高官 为 目 的的精英 教育 ,转 向以培养各种 自由职业者 、工 匠和 以普 及文化知识 为 目的的大众教育 。越来越多 的人 意识 到教 育 的重要 意义 ,包括 中下层 的新 贵、商人 、 手工 业者及其 他阶层 也愈益重视对其子女 的教育 。

 教育的大众化发 展首先体现在教育慈善事业 的 发展 和教育资源 的扩 大上 。随着 宗教对教育 的垄 断 权 的削弱 ,特别 是 由于在宗 教改革过程 中 ,依 附于天 主教教 会 的教育不 断受 到冲击 ,社 会急需 补偿 性 的 教育形 式 ,教育慈 善事业 就是 在这 种社 会条件 下 出 现的 。教育 捐赠从 15世纪开 始急剧发展 ,到 16世纪 2O年代左右 达到 了顶 点 ,私人 教育捐赠 和一般 的社 会福利 的兴起 ,为教育摆脱教 会的控制做 出了贡献 , 也对 英 国教育模式及 观念的改变有着深刻 的影响 。

 不 同的社 会群 体出于不 同的教育观 念和不 同的 动机 ,对 教育慈善事业做 出了 自己的贡献 。绅士 阶层 开始重 视教 育 ,是 由于他 们受 到新 的人 文主义 观念 的影 响 ,急 于通过 普通 文化教 育 以使 自己能适合 公 共部 门的职位 和法律方面的职位 。教育 慈善事业 的 最大捐 赠者是 商人 阶层 ,特别 是伦 敦富裕 的企业 家 和批发商 。他们 不同于绅士阶层 的特点是 有较多的 流动资金 ,有为慈善事业捐赠 的实际能力 。对 富商们 来说 ,创 办学校一可 以使 当地 男孩有机会接受教育 , 二也为 自己提 高了知名度 。教育 慈善事业 的主要形 式是建立学校 ,既为穷人子弟 开办初级学校 ,又为富 人 的子弟开办语 法学校 。除了开办学校外 ,捐赠 者还 在语法 学校 及大学 建立奖 学金 ,资助一些 家境 穷 困 的学生 ,在大学建学生住 宿楼 和图书馆 。由于教育慈 善事业 的发展 ,学校也在下层 社会阶层 中建立起来 , 穷人 的孩子 受教 育的机 会有所 增加 。在威灵 汉姆 , 102户居 民各 捐赠 一镑 钱 于 1593年 为 自己的孩 子 开办 了学校 ,一些穷孩子免 费入学 。曾任 伦敦市长 的 约翰 ·莱蒙 爵士 1631年 为 自己的家乡 萨福克集 镇 的 48名 穷人 的孩子建立 了一所英 语学校 ,教他们学 习读 写算[5]( 钾’。教育慈 善事业极 大地扩大 了 15世 纪 6O年 代至 17世纪 4O年代 间英 国 的教育资源 ,在 很 大程 度上 扩大 了教育机 会 ,加快 了教育 大众 化观 念 的 发 展 。

 由于教育 大众 化理念 的加 强 ,当时各 阶层人 们 日益 意识 到教育 的重要性 ,家 长们 纷纷将 孩子送 人 学校接受教育 。因此进人 16世纪 以后 ,英 国的各类 学校得到不 断发展 ,人学 的人 数不断增长 ,学生的社 会构成也 日益多样化 。

 语 法学校 是 当时英 国 中等 教育 的 主体机 构 ,近 代 早期 英 国 的语 法学 校得 到极 大 发展 。根 据 劳伦 斯 ·斯 通 的观 点 ,1560年至 1640年是 语 法 学校 发 展的鼎盛 时期 ,语法学校 在数量上大大扩 大 ,这一时 期培养 的学 生是 19世 纪前任何 年代无法 比拟的 J。

 语法学校 的学生大多数人可 能是 中上等社会阶层 的 后代 ,包括 自耕农 、富有 的农 民、商人 、工匠 、牧 师、文 书和律 师等家庭的孩子 。以考切 斯特 ·福瑞文法学 校为例 ,1645年在 该校注册 的 165个男孩 的家庭社 会 背景 如下 :商人 包 括一 些 手工 业 者 占 37 ,贵 族 ·1】7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23卷 第 6期 信 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2003年 12月 占 31 ,教 士 占 20 ,富 裕 农 民 占 12%L6j(

 ”。但 当 时任 何 学 校 都 可 招 收任 何 社 会 阶 层 的 人 ,高 至 爵士 、 骑 士 和 绅 士 的儿 子 ,低 至 小 店 主 和 工 匠 的儿 子 ,甚 至 孤 儿也 可能被 作为 慈善事业 救助 的对象 免费入 学 。

 对 于 出身下层 阶层 的人来说 ,语 法学校 提供 了上 大 学 的 机 会 和 通 过 教 育 向 社 会 上 层 流 动 的 机 会 。例 如 当 时 显 赫 的 坎 特 伯 雷 大 主 教 劳 得 就 是 一 个 制 衣 商 的 儿 子 ,约 克 大 主 教 哈 斯 尼 特 是 面 包 师 的 儿子 ,诺 维 克 大主教考 比特 是花匠的儿子 。这就进一步促使 了广 大 中下 层家庭 家长对 教育态 度 的改变 ,纷纷 送其子 女接受教育 ,这反过来又促进 了教育 的扩大化 ,促使 了教 育 大 众 化 的 发 展 。

 这一时期 大学 也一改过去作为神学和经 院哲学 教学及研究 中心 的模式 ,发生 了剧烈 的变化 ,其 中最 突 出 的 标 志 就 是 大 学 人 数 的 巨 大 增 长 和 学 生 社 会 构 成 的变化 。从 16世纪 50年代 开始 ,牛津 、剑桥两所 大学人数急 剧上升 ,1580年英 国大学 生人数 达到 了 最 高 峰 ,当 时 两 所 大 学 的人 数 加 起 来 共 有 3000名 学 生 。

 另 一 次 大 学 扩 大 浪潮 是 在 1610年 以后 ,大 学 生 人 数 达 到 了顶 点 ,在 17世 纪 30年 代 超 过 4,000人 , 这个 数字直到 19世 纪 60年代才被突破L3_ ]( ”。由 于 自费生 数量 在增加 ,加 上强制住 宿 的规定 ,牛 津、 剑 桥 两 大 学 各 学 院人 满 为 患 。

 为 了适 应 大 学 住 宿 日 益 增 长 的 需 求 ,各 学 院 通 过 各 种 途 径 扩 大 住 宿 ]‘ 。

 大 学 生 在 社 会 阶 层 的 构 成 上 表 现 出 混 合 的 特 征 ,除 了大 量 穷 人 之 外 ,所 有 社 会 阶层 都 有 人 在 大学 里 学 习 。当然 ,上 层 社 会 阶 层 出身 的学 生 仍 占更 大 的 比例 。根 据 父 亲 的社 会地 位 ,学 生 一 般 可 以分 为三 种 类型—— 贵族 阶层 、牧师 阶层 和平 民阶层 。贵族不仅 是 指 爵 士 、骑 士 、乡 绅 和 绅 士 ,也 包 括 成 为 新 贵 的 城 市商人 、律师和外科 医生 等。平 民包 括城市店 主 、小 农 场主 、药剂师和各种代理人等 。从不完全 的新生登 记 册 估 计 ,从 1575年 到 1639年 ,50 的 牛 津 大 学 学 生 来 自贵族 阶层 ,41%来 自平 民阶层 ,9%来 自牧 师 阶层 L3_ ](

 ¨。然 而穷 学生没有被排除在外 。随着慈善 事 业建立起 大学 和学 校的奖 学金 ,加上 富家子弟 入 学后 需要 仆人 ,穷学生 的入学机会也扩大 了。许多穷 学生被录取为工读生 ,通过充 当学 院的侍者 、教堂 中 的圣经 文书 、自费生 的仆人而获得住宿和学费 。结果 出现 了 1640年牛 津 大学 的平 民学生 数稍 稍超过 贵 族学生 的现象 [7j(即"。

 各 级 学 校 学 生 人 数 的 急 剧 增 大 以及 学 生 社 会 阶 层 构成 的多样 化 ,说 明 了近代早期 随...

篇九:16世纪时代的英国教育思想

章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考查重点】1.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 发展、 基本主张及其影响;2.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 发展、 基本主张及其影响;3.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 发展、 基本主张及其影响;4.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形成、 发展、 基本主张及其影响;5 科学教育思想的形成5. 科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发展、 基本主张及其影响;发展基本主张及其影响;中华教育学习网 www.1 000jy.com官方总站:

 圣才学习网 www.1 00xuexi.com

 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教育思想的形成、 发展、 基本主张及其影响;7. 欧洲新教育思潮的形成、 发展、 基本主张及其影响;8. 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 发展、 基本主张及其影响;9. 新传统教育流派的形成、 发展、 基本主张及其影响;10. 当代欧美教育思潮的形成、 发展、 基本主张及其影响;11. 苏联教育思想的形成、 发展、 基本主张及其影响。

 【大纲详解】一、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一)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影响久远。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经历了 以下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文艺复兴前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时期, 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狭窄, 在地理范围上, 主要局限于意大利。第二阶段, 文艺复兴后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始贴近现实生活时期, 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比较宽泛, 并且传中华教育学习网 www.1 000jy.com官方总站:

 圣才学习网 www.1 00xuexi.com

 播到北欧地区。第三阶段,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形成的新教思想, 被称为宗教人文主义, 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宗教领域的运用和推广。第四阶段, 16世纪以后,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更加注重实际生活, 强调“遵循自然” , 强调新知识和新方法, 充溢着一种入世、 求实的现实主义精神, 反映了社会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 被称为唯实主义教育思想。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维多里诺(1378~1446)

 、 伊拉斯谟(1467~1536)

 、 拉伯雷(1494~1553)

 、 蒙田(1533~1592)

 、 路德(1483~1546)

 、 加尔文(1509~1569)

 、 夸美纽斯(1592~1670)

 、 洛克(1632~1704)

 等。

 (二)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1. 文艺复兴前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前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吉里奥、 维多里诺、 格里诺, 他们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

 在教育目 标上, 早期人文主义者培养的人才是学者型公民, 由于早期人文主义者所处的时代是意大利历史上的城市共和国时期, 所以学者们培养的目标主要是共和国的公民, 而又由于早期人文主义教育家都是学富五车的人文学者, 他们往往以自己所尊敬的但未必一直合乎时代需要的形象去塑造年轻人, 尽管他们讲培养公民, 但就他们所推荐的科目来看, 培养出来的是学者型公民。(2)

 在课程内容上, 早期人文主义教育家将古典语言和古典著作作为主要内容, 本民族语受到忽视。(3)

 早期人文主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到后来走向了 形式主义。2 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思想2. 文艺复兴后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中华教育学习网 www.1 000jy.com官方总站:

 圣才学习网 www.1 00xuexi.com

 后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卡斯蒂格朗、 马基雅维里, 他们的教育思想与文艺复兴前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有显著差异, 其思想主要有:(1)

 在教育目 标上, 后期人文主义者培养的人才是实干型的君主和朝臣。

 后期由于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为君主制所取代, 人文主义教育家的培养目标就转到培养实干型的君主和朝臣上来。(2)

 在课程内容上, 后期人文主义教育家在古典语言和古典著作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 本民族语, 并且进一步强调体育的重要性。(3)

 后期人文主义者教育的世俗性要更强烈一些。

 3. 北欧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北欧前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荷兰的伊拉斯谟、 西班牙的维夫斯、 英国的莫尔、 德国的温斐林和法国的比代等人。(1)

 伊拉斯谟的教育思想伊拉斯谟是16世纪早期北欧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 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教育理论家, 体现他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著作是《愚人颂》 、 《一个基督教王子的教育》 和《论童蒙的自由教育》 。

 在教育目 的方面, 伊拉斯谟认为人应该具有虔诚谟认为人应该具有虔诚、 德行和智慧三种品质; 在教育内容上, 强调学习古典作品是达到人的这三种品质的必由之德行和智慧三种品质; 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学习古典作品是达到人的这三种品质的必由之中华教育学习网 www.1 000jy.com官方总站:

 圣才学习网 www.1 00xuexi.com

 路。

 他没有像意大利一些人文主义教育家那样流于形式主义和西塞罗主义。(2)

 维夫斯的教育思想维夫斯的教育观与伊拉斯谟没有什么区别, 也主张将基督教与人文主义结合起来, 但其人文主义精神较伊拉斯谟更强烈更彻底。

 其思想中包含民主因素, 主张新的哲学方法, 要求运用心理学方法来理解、 解决教育问题。

 (3)

 莫尔的教育思想莫尔的教育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乌托邦》 当中, 在该书中, 莫尔要求废除私有制, 实行公共教育制度, 所有儿童不分男女皆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教育目的是培养儿童仁慈、 公正、 勇敢、 诚实、 仁爱而不争的品质和对神的虔诚; 教育内容主要是古代作家尤其是古希腊作家的哲学、 历史、 戏剧、 医学和植物学等作品, 此外还进行体育和劳动教育。

 可见, 宗教精神与古典主义是莫尔教育思想的重要特征, 在这一点上, 他与伊拉斯谟和维夫斯等人非常相近。(4)

 温斐林的教育思想温斐林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 在办学宗旨上, 他强调人文之学要以维护社会的道德为标准; 在教学内容上,中华教育学习网 www.1 000jy.com官方总站:

 圣才学习网 www.1 00xuexi.com

 他反对古典语言学习中专注文法的形式主义倾向; 在教学方法上要求顾及儿童的个性。(5)

 比代的教育思想比代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体现在《论王侯的教育》 , 比代认为在政治上理想的政体是君主制, 因此, 他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君主, 培养具有高尚的德行和渊博的人文知识和虔诚的基督教信仰的君主; 在教育内容上, 比代主张学习希腊语、 拉丁语和历史学。

 1530年, 比代在法王弗朗西斯一世的支持下, 创建了 具有鲜明人文主义色彩的法兰西学院。

 4. 北欧后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北欧后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拉伯雷、 拉谟斯、 蒙田和英国的艾利奥特、 培根。(1)

 拉伯雷的教育思想拉伯雷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讽刺作品《巨人传》 当中。

 要点有三:

 第一, 在教育目 的上, 阐述了 一种新的教育自由观; 第二, 在教育内容上, 渴求认识所有的事物; 第三, 提出了 新的学习途径, 他认为书本是知识的重要来源, 观察、 谈话、 参观、 旅游也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2)

 拉莫斯的教育思想中华教育学习网 www.1 000jy.com官方总站:

 圣才学习网 www.1 00xuexi.com

 拉莫斯批判对各种权威的迷信, 他认为人人都应得到自由思考的权力。

 拉莫斯强调实用性, 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 各种学科的教学都应该与生活现实相联系。(3)

 蒙田的教育思想蒙田对书本知识不论新旧都持批判态度, 他认为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人的判断力, 而不是书呆子; 在教育方法上,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通过传闻、 言辞和规则进行, 而是应该通过榜样和行动进行。

 蒙田认为不应该迷信权威、 迷信古人, 应该鼓励学生的怀疑精神。

 他还反对教育中的暴力和强迫, 崇尚自由精神。

 (4)

 艾利奥特的教育思想艾利奥特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行政官之书》 当中, 这本书可以看成是《宫廷人物》 的英国版。

 艾利奥特是用英文而不是用拉丁文写的这本书。

 在教育目的上, 艾利奥特认为教育应该培养绅士而不是学究; 他主张学习古典语言应建立在学习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 他重视教育中具体经验的价值; 他强调通过角力、 赛跑、 游泳、 骑马、打猎和跳舞等来进行体育锻炼。(5)

 培根的教育思想(5)

 培根的教育思想中华教育学习网 www.1 000jy.com官方总站:

 圣才学习网 www.1 00xuexi.com

 培根虽然本人不是教师, 对教育实践也不感兴趣, 但是他对近代教育的影响却远非同时代的其他教育家所能比的。

 培根的人文主义思想对教育的贡献有如下三点:

 第一, 他提出了 科学的认识论方法——归纳法。

 第二, 他提出了 研究百科全书的知识的理想,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并且尤其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价值。

 第三, 提出智力训练观点,要求教育要培养人的能力, 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和培养德行。

 5. 宗教改革时期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教育继承和发展了 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也比较注重教育世俗性, 但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如路德新教强调国家应兴办学校, 教育应在所有等级的儿童中得到普及。

 加尔文也提出了 普及教育、 免费教育的主张, 要求国家开办学校, 实行免费教育, 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受到教育。

 当然, 新教提出的普及教育主张是以宗教教育为中心的。6. 宗教改革以后宗教改革后出现的唯实主义教育思想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这种思想注重提高人的地位, 强调教育应按照人的自然发展顺序进行, 教学过程应当运用新知识和新方法, 表现出了 一种求实的人文主义精神。

 如夸美纽斯肯定人的智慧和力量, 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 最完善、 最美好的。

 他重视人的现世生活和教育, 强调应当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

 他还从他还从“泛智” 的思想出发泛智提出了 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论证了 系中华教育学习网 www.1 000jy.com官方总站:

 圣才学习网 www.1 00xuexi.com

 的思想出发, 提出了 普及教育的思想, 并论证了 系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和教学原则。

 洛克则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 强调教育应培养身体健康、 举止优雅、 有德行、 智慧和才干的事业家。

 洛克的教育思想更具有世俗性和功利性的特点, 不过他所论述的重点主要是贵族子弟的教育。【 例题5. 1】

 从“ 泛智论” 出发, 提出普及教育思想, 论证了 系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和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

 。

 (同等学力申硕全国统考2001年真题)A. 洛克B. 卢梭C. 夸美纽斯D. 裴斯泰洛齐【答案】

 C

 (三)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1.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促进了古典人文学科的发展, 使人的发展和世俗利益成为教育关注的内容。2.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奠定了 近代教育思想的基础。

 近代的自然主义、 国家主义、 科学主义、 教育心理学化思想中华教育学习网 www.1 000jy.com官方总站:

 圣才学习网 www.1 00xuexi.com

 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其思想渊源。

 二、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一)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自 然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于文艺复兴时代, 兴盛于18世纪, 到19世纪前期仍有所发展。

 其主要代表人物为卢梭(1712~1778)

 和裴斯泰洛齐(1746~1827)

 。

 在卢梭时代,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反对封建社会对人性中华教育学习网 www.1 000jy.com官方总站:

 圣才学习网 www.1 00xuexi.com

 的压制, 强调教育要以人的自然发展为中心。

 在裴斯泰洛齐时代,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强调教育既要注重人的自然发展, 也要注意人的发展与社会的结合。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成为近代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1. 卢梭关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主张(1)

 卢梭主张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本性, 使人得到自由的发展。(2)

 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3)

 自然教育的目 的是培养自然人, 之所以称为自然人, 原因有二:

 其一, 所谓自然人, 就是存其天性、 扩其天性, 而不是阻碍压抑天性之自然发展; 其二, 人性本善, 而社会为恶, 人的培养应远离社会罪恶对人的污染和侵扰, 故称之为自然人。(4)

 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儿童的特点, 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5)

 自然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施教, 卢梭要求教育要依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实施。

 他把学生划分为四个年龄阶段:为四个年龄阶段:中华教育学习网 www.1 000jy.com官方总站:

 圣才学习网 www.1 00xuexi.com

 ①从出生到2岁为婴儿期, 这个时期婴儿软弱无力, 依赖性甚强, 主要的任务是保障婴儿的身体健康, 通过合理的饮食、 衣着、 睡眠和游戏, 养成健康的体魄, 为儿童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②从2岁到12岁为理智的睡眠期, 儿童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起来, 不能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和道德观念, 因此,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儿童的身体和训练感官。③从12岁到15岁是儿童发展的第三阶段, 儿童由好动变为好奇, 由于前一阶段受到良好的感官教育, 具备了 接受理性教育的条件, 因此,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④从16岁到20岁为青春期, 儿童情欲开始出现, 并开始认识到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这决定了 这一时期主要应对儿童进行性教育、 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例题5. 2】

 述评法国思想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答案要点】(1)

 主要内容①自然教育的含义, 自然教育是指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本性, 使人得到自由地发展。

 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②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 自然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自然人” , 自然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 就是独立自主、 平等自由、 道德高尚、 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③自然教育的原则, 正确看待儿童, 儿童有其特有的看法、 想法和感情, 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 把孩子看作孩子。④自然教育的实施, 婴儿期的...

推荐访问:16世纪时代的英国教育思想 英国 思想 世纪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