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制造学渣?

时间:2022-10-21 09:25: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200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从此“减负”正式进入大众视野:近20年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又相继出台“减负”政策,但是,政府殚精竭虑想减轻学生负担,却不断遭到一些家长反对。中国学生是世界上教育负担最重的,这个总体结论应该没有错,既然负担重,为什么还反对减负?当初深受应试教育困扰的学生,如今成为焦虑而冒进的家长,似乎又站到了应试教育的战壕,荒诞的背后是对下一代成长和发展的密切注视。“减负”热潮过后,我们有必要冷静分析这其中的原因。

背景回顾

“减负”话题频频引发热议,刺痛家长神经

小学生到晚上9点、初中生到晚上10点还未能完成家庭作业的,经家长签字确认后,可以拒绝完成剩余的作业,教师不得对有此类行为的学生进行惩戒……这是近期浙江多个部门联合拟定发布的《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的一条规定。除此以外,还有学校“不得举行中考、高考‘誓师大会’,不得发布中考、高考‘喜报’,不得标榜或变相标榜‘学霸’和中考、高考‘状元’”等33条减负规定。

与浙江相仿,南京教育部门不久前推出对中小学生的一系列减负举措,辅之以严查手段,督促学校落实,“突袭学校,翻看学生书包,看有没有卷子,有没有课外辅导书,有学校孩子被翻出努力学习的‘证据”“为了减负,还改学校课表,40分钟变45分钟,一天少掉一节课。

小学三至六年级每天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禁设立重点班、快慢班,严禁以各种名义组织考试选拔学生…一不久前,重庆市教委发布《重庆市进一步推进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这轮声势浩大的“减负”措施一经公布,便引起网友热议,南京的强制性措施更引起家长的普遍反弹,一篇《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把家长的情绪推到高潮。在文中,作者列举南京相关学校“不许补课”“不许公布分数”“不许按成绩分班”的做法,认为“减负”会把孩子变成“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教育主管部门被迫按下暂停键,暂时平息学校和家长的恐慌情绪。名家言论

我们的教育改革,为什么总在削弱考试的积极意义

雷望红

2019年10月28日,浙江省公布了《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条政策的荒谬之处在于,一是目标混乱。对于学生而言,保障睡眠时间固然重要,但完成家庭作业是学生的基本义务。在政策制定者看来,保障学生的睡眠更为重要,这一重要性可以遮蔽学生的基本义务,学生可以为了睡觉不完成作业。这两个目标并非鱼和熊掌,不需要通过《方案》来取舍。

二是主体主次不分。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是教师为了保障学生汲取和消化知识的重要方式,学生不能在规定时间点完成作业,可由家长签字确认后拒绝完成,这是将学校的教育权利和教育后果转嫁给家庭。暂且不论家长们是否买账,可以肯定的是,如此政策一方面会大大打击教师的教育权威,另一方面则会加大家长的教育压力和教育负担。

三是过度强调差异。老师布置作业的目的多是为了预习知识和鞏固知识,作业布置的数量和难度都是平均水平,能够满足几乎所有学生的需求。即使有学生因能力有限做得慢,对学生的平等要求也是为了督促后进学生能够跟上学习进度。如果因为学生不会,就放弃对他们的要求,本质上是对他们的歧视,不利于他们实现自我突破和自我发展。

这条政策如若实施,会带来诸多必然的后果,比如教师教学积极性下降、家长压力增多、家校关系冲突、学生放纵自身、学生差距扩大、学生基础弱化等问题。

在既往的正常教学中,考试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部分,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摸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然而,不知为何,教育政策总是要压制考试,否定考试的意义,不断地削弱考试的积极价值。在《减负方案》中,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考试的次数和形式进行了严格限制,那么敢问,未来要通过什么方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呢?

禁止“排名”已是老生常谈,我一直持批判态度,我始终认为,考试与排名在学校中是必要的,只要有竞争,就必然要有比较,考试和排名能够客观呈现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能够通过正向或负向激励促进学生进步。这一政策的原初导向是为了保护后进学生而出台,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越来越接受不了打击,越来越需要保护,而脆弱的心灵成为自我不努力的保护伞,甚至沦落为摧残自我和摧残别人的借口。这一政策的导向明显存在严重的价值问题。

此外,禁止发布“喜报”、宣传“学霸”和“状元”,也令人不明就里。每一个行业、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行业英雄和行业楷模。在学校中,难道不应该将学霸、状元和其他优秀学生作为自己的楷模吗?通过遮蔽楷模来达到抑制竞争的目的,有必要吗?能够抑制竞争吗?况且,即使学校不发布,难道社会就不关注了吗?

(摘编自观察者网2019年11月4日)

减负就等于制造学渣?

熊丙奇

“减负=制造学渣”,无疑是个极富煽动性的结论。这是把教育部门和家长完全摆在了对立的位置上,也是“唯成绩论”的借壳出街。这样夸大负外部性进而对减负污名的说法,不过是拿应试教育的高压学习标准来衡量当前减负,也是教育焦虑的产物。从逻辑上讲,这根本就站不住脚。

在当下的教育领域,“剧场效应”一直存在——在剧场中,前排的人站起来看戏,没有人叫他坐下来,后排的人也跟着站起来看戏,结果所有人都站着看完戏。在孩子学习上的主动加压,就是这样:你给孩子请家教我也请,你送孩子上培训班我也送,最终学生负担只能在“囚徒效应”中不断加重。

要维持剧场秩序,就该有“执勤人员”。治理教育剧场效应,就需要教育部门依法治教,严格落实减负政策,保护地方教育生态。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给孩子发展个性、兴趣的空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是减负的价值所在。从这个角度上说,地方教育部门严格执行减负规定,也是依法治教,没什么不妥。

但当剧场上观众都站着的时候,说服人们坐下尤为困难。在减负问题上,家长不患寡而患不均:只有一地减负且执行很严,而其他地方继续加码,自家孩子就要吃亏。“减负=制造学渣”论调,就来自“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学业竞争,谁真减负,谁就输了。因此,整个中国的高考压力不减,“一枝独秀”很可能引来民意反弹,使得减负举措半路而返。

从当前的教育生态看,个别地区纵容学校违规办学,如超前教学、提前教学、利用节假日补课,会劣币逐良币,带动整个地区的违规办学。对那些不严格依法治教的地方教育部门,要依法追究责任。当所有地区都严格规范办学,当所有人都不用被拽入应考“军备竞赛”,家长的“公平焦虑”才能更好地缓解。

从根本上说,“减负=制造学渣”的观念背后,连着教育评价体系的偏差。在“每分必争”的升学竞争中,家长很难不关注孩子的分数,也很难关注分数之外的其他素质发展。只有改革教育评价体系,破除升学评价中的唯分数论,才能引导家长走出育儿误区,这也是我国当前给学生减负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新京报》2019年11月3日)

师生心语

小班化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但。“业精于勤荒于嬉”,学无止境,只求快乐,难以学到足够的本事。但无限制地增加学业负担也不科学,过重负担必须减,那样学生才有精力提升各种素养。界限在哪?从教学实践来看,达到学习目标之后的任务就是过重的负担。比如,某个知识点或能力点,学生训练了5题就会了,可老师还要他再练6题,这6题便是过重负担了。不能否认的是,每个学生的“界限”不一样,基础水平和领悟力难以“一刀切”。有的3题就会,有的7题才懂。但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下,教师布置的任务是一样的。否则,有不公平对待学生的嫌疑。如果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固然最好,但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折中的办法是:减少班级人数,以学定教,增强教学针对性,从而科学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教师张卓君

另类剧场效应下,中年焦虑的家长怎敢不“疯”?一所学校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强迫学生周末补课;另一所学校不甘落后,马上效仿……各种补课,各种反人性的非正常压力正是这样一层一层残忍地强加在一群又一群学生们头上的。除非以立法的形式对所有畸形的竞争喊停并建构长期的监管体系,否则,各级行政部门的减负政策只能是一纸空文。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教师邱子然

当前的减负,明为“减负”,实为“增负”,作为老师我有话说:

1.学校的“减负”,只是治标不治本。随着考试难度增加,学校减负,家长反而更加惶恐,焦虑的家长只能把孩子送到外面辅导机构,犹如上了第二个学校。2.减负,不给老师“减负”,学生能“减负”吗?当前一线教师都有相同的真实感受,就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检查严重占有了老师们本该花在教学、教研、辅导学生的时间,令老师们身心疲惫。老师们上课的精神状态和时间被挤压,势必影响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老师不能安心、专心、静心教书,学生哪有“减负”的空间?

——海南省东方市铁路中学教师吴小清

减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放松,并不是放弃学习而整天打游戏和看视频。减负应当是减少学习孩子们不擅长的学科而去探索、发现、尝试新学科。比如有孩子不喜欢看政治性新闻而喜欢动手制作机器人,有孩子喜欢琴棋书画而不喜欢工业机械。让孩子沉浸在有益的、能帮助成长的、自己喜爱的学科,会让他们更加自信、有魅力。不喜欢、承受不了的东西才是负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让他们尝试新的领域能扩大他们的视野。去探索自己喜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高二(1)班 刘可盈

近几年来,关于减负的新闻屡见不鲜,确有成效的却是少之又少。不少家长、学校,把减去的作业时间变成了孩子的补习时间,争分夺秒。学生的负担可谓从未减少,如此说来,再明确的减负方针,也只能治标不治本。也许,真正要减的,不是学生们的作业负担,而是有漏洞的中国教育体系。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高二(2)班 莫晓琳

学校做“减法”,家长做“加法”。当学校减轻学生课业的同时,家长却剥夺学生的自由空间,从而演变为课内作业越来越少,但课外作业越来越多的现象。这样的减负有什么意义呢?在我看来是负担更重罢了。我建议学校要把体育、艺术等课程开足,增加课外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海南省东方市铁路中学高一(7)班林志娟

学霸从不停歇前进的脚步,自我放弃的人才会不断给自己减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所谓的负担重来源于对学习的不喜欢,不情愿。我们在完成游戏中的任务时何时有负担之感?学霸们挑灯夜战,焚膏继晷,正是因为他们喜爱学习,执着追求理想。减负似乎并不能让本不爱学习的人爱上学习。“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当所有青年人都积极用世,当学习成为兴趣时,负担怎会是负担呢?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高一(9)班陈韶涵

“中国孩子是世界上教育负担最重的”,没错,我们从一出生就承担着这一使命,那又为何要逃避呢?学霸们为什么坚持?他们傻吗?不!他们只是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海明威说过:“我为我所喜爱的东西大费周章,所以我才能快乐如斯。”我们每个人都是作家,用一生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要不要减负,不过是无能者的借口,不值得过多议论。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高一(9)班陈奕嘉

中国的教育方式已深入一代又一代学生及家长的心理。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儿童的思维,来自学业的压力使学生们很早便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就像中外的政治制度,也许大有不同,但都适应本国的国情,我们完全不必为了盲目崇尚国外思想而随意减负。更何况,我也不希望自己到初三甚至高中才学习简单到发指的分式运算。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高一(9)班谈佳蕾

★结语★

在高考决定一切的大背景下,只要考核手段和评价标准不改,升学压力依然在,那么任何减负政策都是治标不治本。这些真正困难的问题,解决起来又恰恰极为复杂,绝不是简单的“运动式一刀切”政策所能解决。高考毕竟是一场选拔性考试,天然带有强烈的竞争性。因此在减负问题上,家长不患寡而患不均:只有一地减负且执行很严,而其他地方继续加码,那自己的孩子就会处于实质性的竞争劣势。因此,除非削减全国的高考压力,才不会招致民意反弹。在绝大部分地区都在坚持应试教育的前提下,个别地方的“减负”可能让自己孩子吃亏,在激烈竞争中落于下风。这种焦虑不能被漠视。打破应试教育的军备竞赛,不能靠个别地方单兵突进,在国家层面,必须有统筹安排,如此才能化解“减负”阻力,形成最广泛的社会共识。

【写作由来】

2019年10月1日,国庆大阅兵,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系住宿制学校,部分高三学生留校。教师統一组织留校学生收看庆典直播,并利用语文课进行写作训练。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9高考全国Ⅱ卷作文“变式题”】

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

请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2019年10月1日,收看或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盛典”后写给家人的一封信。(原题: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推荐访问:减负 制造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