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体育矫正实验研究

时间:2022-10-20 17:3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青少年负性心理行为问题包括冲动行为、过激行为、反社会行为等问题,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由于家庭、社会、学校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心理行为障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集体项目的教育活动,施以规则教育、情感疏导,利用团队的力量、榜样的作用,教育学生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他人,在体育运动中认识自我、在团队关系中发现自我、在竞赛中实现自我价值,使个体的心理行为问题得到矫正。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行为问题 体育 矫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10-03

1、引言

青少年负性心理行为问题是当今社会特别是教育接面临的重要课题,具有“团伙”性质的青少年不良行为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校园安全的重大隐患。这些学生因不良行为不被学校认可,不被同学接纳,容易提前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原因,负性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利用体育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和原理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旨在寻求体育集体项目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方法,探索体育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机制,拓展体育教育在学生心理素养发展方面的功能。

2、研究方法

2.1 教学实验法

将实验对象纳入课题组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中,分阶段对其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根据实验阶段的不同将学生作为体育爱好者、体育骨干和教学助理,灵活编排到各个课程和训练中,开展相应的心理行为教育训练。

2.2 访问调查法

对与实验对象有关的教师和同学进行访问,考察实验对象的心理行为表现和实验对象的问题发展背景,寻求实验对象的问题所在,征询行为矫正工作的方向。在实验后期通过访问调查考察实验对象的心理行为表现,验证实验效果。

2.3 观察法

通过观察考察实验对象的心理行为表现,评定实验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时修正或调整实验进度。

3、研究对象

课题组以近三年来的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某职业学校5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5人,女生1人,女生同l男生确定为恋爱关系。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心理行为问题的心理学界定

心理行为问题又叫作心理行为障碍,是个体在应激条件下情绪上出现的不适状态,并表现为行为上不符合大众的价值评价标准,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在情绪上表现为过度的焦虑、抑郁、强迫和强烈过激的情绪反应,在行为上出现偏执观念、退缩行为、逃避行为、过激行为和反社会行为。课题在立项的时候就将目标对象定为有强烈情绪状态表现的行为问题,比如过激行为、冲动行为和前反社会行为。

4.2 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2.1 生理学因素

青春期的少年处在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与半成人感交替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中。青少年身体机能的快速提高,心理发育的滞后造成一系列的矛盾,给青少年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青少年对事物的判断,造成心理困惑,引发情绪困扰。

4.2.2 心理学原因

青春期的学生处在心理断乳期,他们反抗外界的心理控制,主动而又果断地负性回应强势人群的心理影响,容易产生情绪对立和过激行为。由于年龄、经验和能力的限制青少年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过于简单化和情绪化,使问题更加复杂,使矛盾更加突出,情绪更加对立。如果长期处在这种负面状态,就会造成人格发展问题,形成人格障碍。

4.2.3 社会学原因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发展时期,新生事物带来一系列的链式反应。特别是新观念的出现给家庭带来冲击让一些成人疲于应付,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强烈,问题家庭、问题教养方式、问题思想教育都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极强的负性效应,同时网络游戏的出现,超前娱乐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等因素的存在,使青少年的行为方式走向排异、对抗、暴力和逃避。这些成为青少年产生心理行为障碍的社会学基础。

4.2.4 人格特征因素

很多心理行为问题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环境、教养方式、负性事件等影响了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

4.3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表现

4.3.1 冲动行为

遇到应激事件,不能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处理问题,处理时不认真思考,不冷静,不能有理有节有度地处理问题,任凭一腔热情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在学习与交往中表现为爱激动、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和矛盾,在冲突时往往不计行为后果。

4.3.2 过激行为

不能理智处理问题,情绪上很激动,容易做出一些偏激行为,往往以暴力形式处理问题解决争端,比如小团体打架、聚众群殴。在与教师交往中不服从教师教育,背离学校或者班级文化氛围。

4.3.3 反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是违犯社会规范,挑战社会权威,挑战法律和国家机器的行为。在学生中由于人格尚未最终形成,因此在文章中用前反社会行为来表示那些经常违反学校纪律,挑战学校管理部门权威,经常打架肇事的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

4.4 矫正心理行为问题的教学实验过程

4.4.1 实验对象的选择

课题组在教学实验中主动选择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为目标对象,这些学生具有与任课教师在心理上远离的特点。某些任课教师在对待这些问题学生的时候,往往采取心理的疏远,让他们离开教室反省,或者任凭他们离开教室和实习基地玩耍。其中有些学生走向操场,在体育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的影响下与体育教师亲近,在体育项目特有魅力的感召下课堂上的体育骨干亲近,他们有时会以团体的形式模仿性地参与体育运动,这些学生都成为课题组开展研究的对象,他们的模仿性行为成为课题组开展工作的契机。

4.4.2 体育兴趣培养阶段——培养兴趣、认同团体(3—4周)

课题组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与这些学生交流,建立相互接纳的和谐师生关系,引导他们参与体育活动。这些学生在开始阶段主要以培训兴趣为主,将学校的这些学生集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自由组合的团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老师和同学以及同学之间地位与分工明确,相互认同度提高,为以后的合作与实验奠定了基础。

4.4.3 体育规则灵活变通阶段——追求快乐、认同自我(6-8周)

这些团体中成员的运动水平和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为了提高他们的运动兴趣和主动性,可以将体育规则变通,降低运动项目的竞技性,提高运动的趣味性,让快乐和笑声形成一种习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追求运动成就感,提高自我价值感。

4.4.4 体育规则下的集体运动——规则与纪律观念的培养(约8周)

在实验过程中,当这个团体成员具备了一定的运动知识和技术,对团队有了一定的认同度,实验进入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用团体的影响力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规则与纪律观念,为学生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创造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各种运动规则要求到位,在教学中采用轮流执裁的方法,让学生体验规则与纪律在团队和集体活动中的重要性,感悟在活动中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认识问题,做到相互理解。

4.4.5 体育精神的培养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体育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实验中占重要地位,要贯穿整个实验过程。体育精神的内涵博大,针对实验的目的与要求课题组突出了自我意识、励志教育、团队精神等方面作为教育的重点。自我意识从自我价值认同开展教育,在运动中找到自我,在团队中追求自我,树立自信、自尊意识。励志教育从体育的“更快、更高、更强”作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追求理想生活的动力,让学生有理想、有目的有追求。团队精神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沟通艺术、协作精神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特别是在团队性的体育活动中更注意加强教育。

4.4.6 情感教育与情绪管理贯穿始终

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突出表现在情绪的控制能力和情感的缺失,情感冷漠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的一个情感特征,课题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学校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制定了系统的团体咨询方案,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学校、老师和同学,学会感恩环境与社会,立志回报社会和家庭。同时,课题组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教育,让学生学会疏导情绪,发泄情绪,学会让情绪为自己服务,而不是为自己的社会适应制造障碍。

4.4.7 理性的回归——走向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实验的最后归结到让学生回到班级中去,跟同学在一起走向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在实验的最后阶段鼓励学生回到班级,回到正常的学习中,要求他们按照自己习得的思维方式,管理情绪约束行为,与人友好相处,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4.5 数据分析与跟踪调查

课题组通过调查访问实验对象的老师和同学,以及采用自我报告的形式对学生实验前后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状态进行了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表2。

4.5.1 实验前后一周行为统计与分析

通过表1可以考察到学生的行为表现较实验前有了显著改善,说明其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控能力加强,个体也由人人远离的对象走向正常的学习生活,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5.2 实验前后的自我情绪统分析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对象的情绪状态有较大改善,情绪中的失落感降低很多,说明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自我认同与团队认同度有了很大提高。冲动意向有较大改进说明学生的情感认知进步明显,情绪的控制能力提高。数据表明,通过教学训练,学生的情商得到了提高。

4.5.3 跟踪调查

课题组对已经参加实习或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通过其本人、老师和同学的介绍,学生情绪和行为表现良好,实验效果得到了巩固。

5、结论

5.1 体育是纠正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教育阵地

体育运动的集体项目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体育运动氛围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以游戏、运动、竞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环境,充满着合作与竞争、协同与对抗,有严格的规则和纪律,包涵着理性与粗犷,是学生心理素质养成的最佳环境。体育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浓缩:“贵在参与”、“团队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等响亮的口号和思想,是参与、合作、竞争等现代人文思想最直接的表达。所以说学校体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行为教育的理想手段,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教育中居至关重要的地位。

5.2 合理利用体育原理和心理学技术矫正青少年的行为障碍

在实际教学中,体育原理的合理运用和心理学技术在体育教育中的拓展,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纠正行为偏差,为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步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5.3 体育教学要注意对学生纪律素养、自我价值认同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针对体育的课程特点和教育方向,课题组认为体育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规则意识和纪律观念的教育,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同,通过集体项目的教学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改善,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

推荐访问:矫正 实验研究 青少年心理 体育

最新推荐